第283章(第3/4页)
陈家有为官的,自然就有务农的、行商的,且是闽越之地的大地主、大商贾。
官、农、商不分家嘛,这在大家族中,是很常见的生态分布。
互补互助,方能繁荣昌盛。
以至于,陈姓在闽越之地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姓氏,且多多少少和陈氏主支带着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
德亨当年化名陈家骆行走江湖,就是假借的这个“陈”字。
陈家孝,原名陈孝直,陈氏旁支,闽越之地大商贾,长房长子、现在是次子了,今年二十有四,至今未娶妻。
听说原本是有一门亲事的,但最后好商好量好言好散了。
因为,陈家骆在江湖上声名鹊起,被江湖人传为后起之秀,多有被人问到陈家主支、旁支头老爷少爷们上:
您家出了这样一位麒麟儿,真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您藏的可有够深的。
咱们这些知交好友亲戚朋友们可都没听过“陈家骆”这一号人物儿。
整个陈氏老爷们都给惊动了,都在打听,到底是哪一家出了这样出息的后生,赶快招出来,咱们也好庆贺庆贺。
结果打听来打听去,谁家都没有叫陈家骆的后生。
准确来说,整个陈氏上千户,根本就没有“家”这个排辈儿。
这可就奇怪了。
陈家着意打听,从一个叫吴山的海商那里求得一张丹青,丹青之上所绘之人,让已经致仕的陈氏老太爷看了心惊肉跳。
这、这……
这不是京城里那位皇帝宠臣、宗室贵子、亲王养子……众八旗王公亲近而不得的德公爷吗?
怎么成了他陈氏的麒麟子陈家骆了?
德亨在京、在野所做之事,陈氏老太爷是有所耳闻的,他直觉,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德亨化名陈家骆,定有他的用意。
德亨:真就是随口一说。
但这件事情,是万万不能说出去的,不仅不能说出去,他们陈氏还得兴高采烈大大方方的承认下来,为德亨的“陈家骆”正名分。
否则,要是传出去,陈氏根本就没有陈家骆这一号人物,那德亨的化名,岂不是穿帮了?
为此,陈氏老太爷召集了主支、旁支老爷们小范围的开了一次族中秘密会议,最终商定,在小辈之中,年龄差不多的、经商有成的旁支中给了德亨一个名分。
要是可以,陈氏老太爷是想在自己这一支中找的,可惜,他这一支小辈中的年龄上,不是太大,就是太小,都对不上。
那个时候,德亨十五六岁的年纪不大好选。
还有,德亨在外说自己是商贾大家,那就只能在经营商贾的旁支中挑了。
最终挑出来陈家孝这一支。
陈家孝比德亨小了一岁多,是二弟,陈家骆是大哥,之后的小辈依次往后排。
辈分上面,对着陈家骆这个名字,由“孝”改为了“家”。
并没有太大的难处,因为那个时候,陈家孝也才是十来岁的小少年,在族谱上还只是一个排位,只记了“长房长子”这四个字。
后来上族谱,长房长子后面记上陈家骆,单开一页,然后另一页上重新书写,长房次子陈家孝……依次往下排就行了。
陈孝直的新名字,陈家孝,就此而来。
陈家孝,字孝直,没毛病。
这是陈家内部的事情,为了不招人眼,给德亨惹麻烦,他们是默认一般静悄悄的给改的,且神奇的,族中上下口径统一,只要别人问起来,他们就都说:
可不是吗,骆兄弟可能干了!
他们陈氏就是有一位叫陈家骆的好儿郎。
这让先得到消息的芳冰十分的不理解,且难以相信,他就给在南洋活动的芳菲传了消息,让她打探一下这个陈家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是,芳菲就和陈家孝对上了。
芳菲打探到具体消息后,向德亨汇报,德亨觉着有趣儿,且陈家做事挺有闷声发大财的势头,不招摇,不多事儿,于“陈家骆”在江湖行事有益无害,就默认了这个名字和这个排号。
德亨默认了,芳菲就对陈家解除了警惕。
陈氏在南洋经营广且深,陈家孝是长房长子,虽然长子的名头给了德亨,但德亨无意于陈家,若无意外,陈家孝就是他这一辈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在外也是要被叫一声少主的。
和陈家孝交好,有利于芳菲在南洋行事,所以,一来二去的,两人就从陌生人的熟悉到交好。
陈家孝对芳菲一见钟情,长辈一眼就看出他的心思,说是为了不耽误定亲那家姑娘,有商有量的将原本定下的亲事退了。
这就是让芳冰最看不惯陈家孝的地方,好像是他芳菲妹妹横刀夺爱似的。
还有,说什么“有商有量的退亲”,还不是惧怕他们主子的威势,不敢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