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第2/3页)
“现有在籍举子多少名?”
“回殿下,在籍举子有两千八百五十二名。”
上座之人颔首,“国以才立,政以人兴,为国抡才是大事。着礼部拟旨,来年二月开恩科,各省学政严明科场,选拔良才,严惩科场舞弊,发现一律问斩。着令翰林院拟题,增设武举人名额,另从户部拨银十万两,补足科场用度。”
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纷纷出列,持笏而拜,“臣等遵旨。”
几位朝官退回队列后,又有官员出列奏请。
“臣启殿下,今岁黄河受阻壅塞有五处,恐来年汛期泛滥成灾,祸及黎民。臣恳请殿下恩准疏浚河道,以保民生。”
奏请的官员是工部尚书。
提起工部,上座那人眼前失了会神,眼前突然浮起张糜艳皎容,好似又见到了那朦胧昏暗的光线里,那仰面含泪、珠齿咬唇不受堪怜的模样。深吸口气回了神,极力摒开脑中那些撩他心神不稳的画面,他轻抬了手,示意内监将奏本拿来。
执事内监小步下阶,取过工部尚书的奏本,双手捧着呈递上去。
“黄河关系国计民生,不可轻忽。”阅览过后,上座那人合上折子,“有关疏浚章程、户部钱粮筹措、征调沿河府民、以及戍军协理等事宜,退朝后六部与内阁合议细则,明日再递折子。”
工部尚书领命后退回列队。
之后又有几个官员陈本上奏,或为民生,或为本部相关事宜,再或是相互弹劾攻讦之言等等。在今日朝议接近尾声时,詹事府的主官持笏出列。
“启奏殿下,詹事府原少詹事崔文翰前段时间突然恶疾,辞官归乡,如此少詹事一职缺员一人。臣所辖之部公务繁据,恐误朝廷要务,伏乞殿下能体恤下情,允准增补缺员。”
搁在以往几朝,詹事府的职责是掌管东宫内外庶务,延至本朝,除了掌管东宫事外,亦掌管皇子府上以及皇家内府的诸多事宜。而少詹事这职位,有兼教导皇子之责,多从翰林院遴选上来。
上座之人居高临下睨着殿上请奏的人,缓缓笑了。
“准奏。”他道,“不知你中意何人?”
一直提紧着心的詹事府主官闻言,忙道,“翰林院乃储才之所,臣观翰林院侍讲沈砚学识渊博,品行端方,且资历已足,堪当大任。臣伏乞殿下鉴察,可否将其擢升为少詹事,以激励后进。”
“准了。着礼部拟旨,翰林院侍讲沈砚,自入职以来勤勉尽责,屡次参与编修典章,且授业有功,今特擢其为正四品詹事府少詹事一职,望其恪尽职守,莫辜负孤之厚望。”
“殿下圣明!”
詹事府主官归列后,有官员趁热打铁,提起两位皇子需要启蒙之事。上座之人亦允准,着詹事府派遣官员给予两位皇子启蒙授业。
退朝后,姬寅礼带着人往上书房走去,恰遇上了上完课业的阿塔海一行武官们。
阿塔海远远的就见到他们殿下与旁边人谈笑风生,满面春风的模样,所以见礼过后,就笑嘻嘻的问道,“末将瞧殿下容光焕发的,可是近来朝中有何喜事啊?”
姬寅礼也他一眼,笑骂了声,“你这莽夫,懂什么。”
说着,又打量他两眼,
“不过倒是长进了,好歹还会文绉绉用上词了。”
阿塔海挠挠头,“嘿嘿,都是小陈夫子教得好。当然,末将们学的也好。”
姬寅礼神色一晃,转瞬又恢复如常。
上前拍拍他臂膀,又拍拍左右几个武官们的肩,笑说,“瞧着都有长进了,稳重了不少。都好好学,莫要惹夫子生气,待到年底结业,吾自有用到尔等出力的时候。”
阿塔海等武官们闻言,无不激动应是。
殿下此话无不意味着,他们坐冷板凳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各个摩拳擦掌,纷纷抱拳喝声,“愿为殿下效死!”
刘顺从宫外回来时,才知道殿下已经回上书房有段时间了。整了整身上的绛纱袍,他赶紧趋步进殿,垂手立于御座旁事无巨细的秉着东缉事厂如今的情况。
或许没根的太监就适合干这个,短短时间内他已训练了人手广布京城各处酒楼、茶肆、赌坊、烟花柳巷等地,连王宫贵胄的府邸也皆安插了耳目进去。甚至在殿下的特许下,他开始组建的南北镇抚司,已经有了雏形,假以时日便能开始运作。
禀完后他略有迟疑,不知再该不该继续往下禀。
他有所迟疑的是陈家的事。在陈家周围,他布置了耳目,当然不是监视这一家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那般夸张,主要是防止人出个意外或有个什么突发情况。
今个盯梢的人来票说那个叫幺娘的,外出抓了药,他本也没当回事只以为对方是抓伤药去了,怎知盯梢的人却道,这是半月来的第五回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