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第2/3页)
她压根不敢往其间哪怕扫上半眼,仓皇移开眸光至旁处,一步一跟跄的下了石
阶。
要走出宣治门时,突然有人疾步过来。
她寻声望去,竟见来人是与她疏离了许多的沈砚。
沈砚面色难看,眉宇深锁着,似有难事无以化解。
“今昭,除了朝廷公务,莫要沾染其他事。切记,切记。”
他看着她似提醒又似相劝,迅速低语完,最后道了句保重,就疾步离开,也没给她开口的机会。
陈今昭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想着他那莫名的话,蓦得再想起对方如今的官职,呼吸不免骤然一滞。
接下来的朝堂风声鹤唳。
一连数日,南北镇抚司的人与京都禁卫军,分散开来穿梭于王公大臣们府邸。或抓人讯问,或抓人进天牢,再或抓人至宣治殿前血染玉阶!
肃杀之气弥漫整座皇都,无论权贵重臣抑或平民百姓都草木皆兵,皇城气氛好似又回到了八王混乱、兖王入京的危惧时候。
新君的棺椁停在了养心殿。
朝臣们每日披麻戴孝的去上朝,在宣治殿朝议半日后,再去养心殿哭灵半日。一整日下来,朝臣们无不身心俱疲。
更让他们疲于应对及惴栗忧惶的是,还要随时面对来自镇抚司指挥使的亲自讯问,因为有人在胡乱攀咬,企图拉更多的人下水。为了自证清白,他们需要向指挥使如实道明,在圣上疑似被下毒的那段时日,他们在哪、做了何事、参加了何宴、几时结束、又与何人通信、内容为何等等具体行程及事宜。
陈今昭也遭到了指挥使的问话。
不过都知道她那段时日正在河南府治水呢,所以问话两句过后,她的嫌疑很容易就被洗去了。
虽是过了此关,但她仍心惊胆颤,因为既被问话就意味着有人攀扯到她身上!所以这朝堂中,是真有想害她的人啊。
接下来上朝的日子,她更加谨言慎行,无论是谁向她套问更属意哪个皇子、认为哪个皇子更聪慧,皆摇头闭口不言。
宫道上,公孙桓疾步快走,脚步似风的进了昭明殿。
“殿下,大事!”
进了殿,他首次不顾君臣之礼,径自绕过屏风直奔榻前。
“二十三路世家军援湘,现已偷偷抵达淮南,整装待发!据细作来报,湘王已经秘密写好檄文,只待时日成熟就要将檄文广布天下、发兵北上!”
公孙桓呈上密信与誊抄的一纸檄文。
姬寅礼放下药碗,展开密信看过,又将那纸檄文摊开从上至下扫过。狭长凤眸微眯,他不错目的盯视着檄文落尾,盖印之处。
“宗印誊抄齐全了?”
“齐全了,二十三处一一在列。”
誊抄的可不止檄文内容,连那些世家盖上去的宗印都一一落于纸上。二十三处,一处不少。
“当真是锦绣文章。”姬寅礼赞叹道,嗓音仍带着初愈的嘶哑。他语声缓慢的赞着,视线却盯着那纵横交错的诸多宗印,眸光似多有激赏,忍不住抬起手指轻抚其间。
“好侄儿,真懂皇叔的心思。”视线上移至檄文最上的《讨兖檄文》四字上,他指骨在上面轻叩两下,低哑的笑说,“不敢相信,如此好儿竟是大哥的种。”
说着忍不住大笑起来。
公孙桓忙道:“殿下您悠着些,您还在养病呢。”
姬寅礼闷咳两声后摆手,重新端起药碗,“无事,无碍!文佑,你开始着手准备南下讨湘事宜罢。”
公孙桓激动的应下就退出了殿,时间紧迫不容耽搁,诸项事情需紧锣密鼓的准备开来。
刚走出昭明殿,他就碰上了刚下了鸾轿,牵着五皇子过来的云太妃。都不必琢磨,他都知云太妃这会过来是打的什么主意。
云太妃牵着五皇子进了昭明殿,立在内寝外候着。
待宫监端着空药碗出来,刘顺方从里面出来,将他们二人请进了殿。
距离寝榻一丈处设着道屏风,二人止步于屏风前。
“侄儿给十五皇叔请安。”
隔着道屏风,五皇子在他母妃的示意下,给对面的人行了礼。
寝榻上的人嗓音低哑的叫了起,咳了几声,方道,“不知皇嫂因何事过来?为免过了病气,若无要事的话,还是带着皇侄离去罢。”
听得对方开口赶人之意,云太妃赶忙出声,直道来意。
“圣上天不假年,无子而薨,宫里未余两位皇弟。国不可一日无君,不知皇叔更属意那位继承大统?”
“自是贤者居之。”
“但皇叔,长幼有序……”
“错矣。四哥当年非长非嫡,不也承继大统了吗?”
云太妃抓着五皇子的手倏地收紧,尖锐的指甲戳进他手心里,疼的他猛一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