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六月末,天气已经十分炎热,稻田里的稻谷金黄,已经进入了成熟待收割的时期。

因着育种时间的早晚,浇水施肥的不同,稻谷的成熟总有早晚,潍县各村镇都开始有村民下田割早熟的稻子。

只长河村的田里不见村民,村民们不是整日泡在两处大宅院里,就是散落在山上或是山下的桑园里采摘桑叶。

还是族长辛祝瞧着不像样,让大家抽空赶紧把自家田地里的稻谷收了,别到时候衙门开始收税粮了,稻谷在田里全喂了鸟雀。

今年辛氏宗族的族田早都改成了桑田,不用组织族人收割族田,大家各家也就三五亩地,每日早起一个时辰,下工后回家拿了镰刀去地里再干两个时辰,十来天各家田地的稻谷也都收回了家。

如今田地空了出来,辛氏族人都在讨论要不要把自家的田地租给桑园种桑树,还是自家种桑树卖桑叶给蚕所。

辛祝是把族田当是族里入股的股金,白给桑园用的,毕竟人家胡娘子入一股可是真金白银的掏了两万两,族里那百余亩地折算银子也就千余两,虽然比胡娘子所出少了许多,可也好过什么都不出。

胡娘子那两万两如今已经花销了几千两了,主要是织布机和缫丝机贵,一台就得十多两银子,且只有江州有卖,运来还要路费。

胡娘子在辛氏族人里选出了三百位手巧的妇人,一百人负责缫丝,两百人负责织布,如今她们在江州织布女工的教授下,都已经能完整的织出一匹绸布。

蚕所第一批养成的蚕,除了江州来的老蚕户特意挑出来下种的蚕,别的都在羽化成蛾前就被处理成了丝茧,送到了丝坊由辛氏的女工们缫丝后织成了绸布。

因为这次的丝茧量太少,那近万的蚕种倒是大部分都养活了,只是母蚕和一半公蚕被留下养到成蛾配种,一半公蚕才做成了丝茧,一匹绸布用丝茧得两千余个,所以丝坊只织出了一匹布。

虽然辛氏族人忙碌了一个多月,商行投入了几千两银子,只换成了仅仅一匹绸布,可没有一个人脸上有丧气之色。

蚕所的第二批蚕已经养起来了,这一批的数量是第一批的几百倍,下一次丝坊的出货就能有近千匹了,随着规模扩大,出货量也会愈发多。

如今商行上下所有人都信心十足,盖因那织出的绸布可一点都不比江州绸布差。

等第二批和第三批丝茧被织成绸布后,就是辛氏商行将开始大批量且稳定出售绸布之时了。

蚕从生到死,不过两月左右的时间,江州地处南方,冬天也不太严寒,一年能养六次蚕,出六批丝茧。

贺州冬季有两月寒冬期,比江州少一次,那也能养五批,因着桑园面积和丝坊的人手限制,蚕所等到第三批蚕产卵之时,反而需要控制蚕种的数量了,得把更多的蚕做成丝茧。

因为如今丝坊只有一百缫丝女工,二百织布女工,两名女工配合,三天能织得一匹绸布,一个月至多只能织出千匹,两个月只能织出两千匹。

所以按现在的规模,丝坊两个月只能消耗五百万个丝茧,蚕所得把养殖规模控制在五百万只左右,而桑园需要有五万棵桑树才能供养五百万只蚕的日常进食。

上回绸布织成之后,辛月特意召集所有股东及桑园、蚕所、丝坊的管事开会,一番计算后得出以上数目。

桑园的管事辛祝听完后起了急,上回族中子弟四处搜罗回了近万棵的桑树和桑苗,他本以为差不多够用了,没想到听辛月一算,还差的很远。

辛祝听完后心想,万万不能让他管理的桑园成为商行里拖后腿的存在。

上回只走遍了东安府,这回他决定让大家把周边的几个府城都跑遍,定要凑够五万棵桑树来,可四万棵桑树运回后种在哪里又成了问题。

平时村里人都是在自家村子生活,除非有事相邀,很少有四处乱窜的人,怕泄露消息,这段时间连族里的媳妇都找了理由近期不和娘家联系了,于是长河村大量种植桑树的事目前还瞒得很好。

所以桑树还得种在村里,不能往外寻地方,辛祝便瞧上了族人们各自名下的田地。

族里的田地他能做主给商行用,族人的田地乃是各人私产,他便召集起来族人开会,按着辛月所说的给了族人两个选择,一是按一亩地一两银子一年租给桑园,二是自己购置桑树,卖桑叶给蚕所。

一亩地种粮食,一年能收获二两多银子的粮食,桑园给一两银子的租金已经是极高了,像上回辛长安把地租给弟弟辛长康,常规的租金是收成的三成,折算下来才六七百文钱。

大部分族人都想把田地租给桑园,便是有想自己种桑树获得更高收益的,被人拉着一算,一亩地能种三、五百棵桑树,光购置桑树的本钱就得三、五两银子,普通人家哪掏得出来这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