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第2/4页)
辛月听得也很高兴,两边都招到了出众的人才,而且丝坊那边并不止施一娘一人出众,其余中选的人也是各有优点,甚至许多落选的人也不是不好,只是这次招工的名额有限,才被筛下。
辛月见染坊这边的打分表上,排在第二百零一名的与第二百名的分数只差毫厘,便知道染坊这边也是相似的状况。
招工之前管事们开会时,便设定了招工考核时的通过人选的得分底线,辛月往下看,便见有近百人在当初设定的底线之上,丝坊那边也是,缫丝工与织工只招六百人,可分数合格的竟有九百余人。
许多人还不是潍县的,耗费时间、精力、金钱来一趟并不容易,原先是想下次扩招再重新组织考核,现在辛月突然有了新想法,本来人家就是合格的,何必折腾人家两次呢?
于是辛月对胡娘子和辛祝、宋惜娘说:“这些排在招工名额之外,但是分数够咱们招工标准的人,不如明日一起出一个预招工名单,等出了下一批招工计划,这预招工名单上的人直接中选,若有名额不足或有人另寻了工作不愿来的,剩下的名额再行组织招工考核。”
宋惜娘第一个举手赞成,她自去年从府城的皇家染坊学成后就回了潍县,本来染坊的管事嬷嬷想留她的,甚至直接许诺了过几年推荐宋惜娘做她的继任者,在皇家的染坊做管事可是个体面的职务,可宋惜娘毫不犹豫。
她记着姑姑、姑父的恩情,更记着表妹早就建好了染坊在等她,感动但坚决的拒绝了管事嬷嬷。
回来潍县之后她一开始还借住在姑姑家,年底拿到分红银子,本来和她哥哥宋光耀提议用这银子去帮爹娘补足罚银,将爹娘接回来。
可是宋光耀犹豫半响后,拒绝了妹妹,他说:“妹妹,以爹娘的性子,这么轻易就被救回来,他们不会长记性的。”
宋惜娘如何不了解自己的爹娘,可爹娘再多不好,也是爹娘,而且爹娘对自己从未不好过。
她当然不会要求被爹娘欺负过的姑姑出银子救爹娘,可她自己挣了银子,怎么能心安理得看着爹娘在军营受苦。
见妹妹还神色犹豫,宋光耀狠狠心直言道:“你能有今日多亏了姑姑、姑父大义,可若是爹娘回来了,他们知道你如今的本事,怕是不会愿意让你继续在染坊做事,许是会张罗着另开一家染坊,靠着你的能力与辛氏染坊打对台,你可能保证自己不被他们干涉?咱们万万不能做那背信弃义的白眼狼。”
宋惜娘一怔,她想了一下,自己好似真的没有办法反抗爹娘,哪怕自己能做到绝不帮爹娘配制染料,可爹娘是爹娘,自己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爹娘要强拉了自己回家,把自己关起来不许自己帮辛氏染坊做事,自己也无法反抗。
那怎么可以?她早就答应了要报答姑姑、姑父的恩情。
去年若不是姑姑、姑父帮忙,爹娘怕是一辈子都回不来了,甚至可能累死在军营,多亏姑父帮忙奔走,才只判了百余两罚银,靠爹娘自己以工相抵也不用十年就能归家,姑父还托了人关照爹娘,哥哥去探过一回,说爹娘在军营没受罪,只是累些罢了。
姑姑、姑父不仅收留了无处可去的自己与哥哥,还替哥哥安排了极好的差事,自己能有今日的才能,也是多亏姑姑、姑父培养。
宋惜娘心中拉扯半天,终于狠下心来点头说:“哥哥说得是,我还欠姑姑、姑父许多恩情未报。”
宋光耀见妹妹想明白了,这才松了口气,他拍着宋惜娘的肩膀说:“妹妹放心吧,我是哥哥,帮爹娘缴纳罚银是我的责任,爹娘在军营每年能抵消十余两罚银,我明年能提小管事了,再攒上两三年银子,便去接爹娘回来,爹娘在服罚役,我是长兄可以替你相看婚事,在爹娘出来前,咱们托姑姑、姑父把关,替你寻个合适的夫婿,到时候你是出嫁女,爹娘也不能强管你的事了。”
兄妹俩商量好了,还特意告知了宋氏和辛长平他们的打算,宋氏与辛长平原本准备一两年就接宋氏的兄嫂出来的,见侄儿与侄女都计划好了,便没提自己先前的打算,欣慰于兄妹俩不是愚孝的人,主
动应下了将来帮宋惜娘操持出嫁之事。
宋惜娘手里的银子不用替爹娘缴纳罚银,便干脆买了间宅子,也买在辛家所在的柳荫巷,只是没有辛家的宅子大,只是一个一进院,不过住兄妹两人是绰绰有余的。
宋惜娘既是染坊的管事,又是染坊的股东,也参加过许多次辛氏商行的会议了。
原先没有她在的时候,总是辛月的二叔、三叔和姑母争抢做第一个举手赞同辛月提议的人,有了她之后,三位长辈都没有她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