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第3/5页)
“这香味淡了啊。”、“真的不对,闻着还行吧。”、“不是很香。”、“香料是贵,但汤老板你这香料是不是放少了?”
意思卖这么贵香味太淡。
汤显灵和气笑笑,“火锅呢,慢慢煮慢慢吃,越煮越香,大家等等。”
说完,汤显灵就去后院忙自己的去了。
邻里围在馆子前头不挪脚,非得看看这七百文的底料到底有什么新奇的——虽然吃不到口中。
随着时间推移,清水与锅底彻底融合成了一股,咕嘟咕嘟作响,雾气袅袅升起,越来越浓郁的香味……
章明手里的锅盔放凉了,吃着嘴里梅干菜味不浓,反倒是一股子煮沸的火锅香——这香太香了,形容不来,没吃过的香,真是想试试,里头下点菜肉是什么滋味。
应该好吃吧。
没煮菜呢,光闻着味道都香。
原先说香味淡的,随之时间惊奇说:“诶,还真是越来越香浓。”、“真是怪事。”、“我瞧着那么多的油还有辣椒香料确实是贵有贵的道理。”
这些原材料百姓们往东市去,自己买就知道,真贵。
尤其是那牛油——平日里吃菜油、猪油常见多吃,但那牛油可是稀罕物,牛肉都吃不到嘴,可见牛油也是稀罕贵价物。
如此一想,大家就觉得:好像、七百文、也不是特别贵。
用的食材不一样啊。
贵是有贵的道理,以前的骨汤,那猪骨头才几文钱一斤,加点水能煮一大锅,可买了猪油板价钱又不一样了,这个贵,现在那牛油那么大一块……
汤显灵也没想过,吃货的力量是强大的,可以自己给美味的底料找借口,而后说服自己:买。
“我来一块。”不吃锅盔的章明到了柜台那儿掏钱。
阿良售卖,收了钱送货,一边说:“客人,这个底料是三五人吃的,一家人吃一个锅,水就是外头那个水量,要是添多了水辣味咸味会淡,爱吃重口的少量加水,爱吃淡一些的多放点水……”
“成。”章明拿着沉甸甸的底料,带着他的锅盔,马不停蹄往家里赶,走了几步一顿,又折返回来。
阿良还以为对方后悔了,只听对方问:“刚才汤老板说用骨汤煮了更好吃,是不是?”
阿良先是松了口气,忙回复:“骨汤底的浓郁,辣味没那么刺激,更香浓些。”
旁边人一听:!!!
清水锅已经这么香了,骨汤煮出来还不知道是什么好滋味!
于是章明拿着底料又去了街尾买骨头。
……
汤家馆子人越来越多,前头那个锅底煮的香味飘的老远,老食客今日早早来,有的是老规矩,现在店里吃,吃完了带着底料回家。
结果还没进门先喊:“门口锅里煮的就是麻辣火底料?”
“给我来两包。”
“我也要两包。”
也有人买了直接带回家,不在汤家吃,这些买底料的一瞧神色穿着打扮就知道是跑腿、帮闲、小厮,买的也多。
街尾猪肉铺。
朱四早上还纳罕:“今个来咱家买大棒骨的人怎么这么多?”
“平日里送人都没人要。”嫌费柴火。
周香萍知道,说:“我刚问了,汤家馆子出了新品麻辣火锅底料,说是用骨汤煮出来更香。”
朱四一听脸上压不住的笑,了然点点头,乐呵呵说:“咱们家猪肉铺子,汤老板可真是咱家贵人,不搭噶的买卖,旺咱们。”
“什么不搭噶,汤家现在日日都要猪肉,以前一天卖个半只猪一只猪,现在不一样了。”周香萍提起来也高兴,现在家里猪肉两只起卖,而且有时候还会包圆一些别的坊卖不动的。
像是夏日汤家烧烤摊会出烤猪脚,猪蹄其他坊卖不好,他家就包圆了,别看钱数少,老百姓过日子就是从一文钱一文钱抠出来攒着积累下的。
“对对对,你说的在理,反正现在生意好,过两年咱们也能送娃娃去私塾念几年书了。”
周香萍点头,是该学字算账。
不说考功名——他们这样的人家就不往那边想了,识字算账多好,到时候接了自家铺子。
“还是老汤有本事,生了这么个厉害的哥儿。”朱四一高兴,嘴上又这般。
周香萍:“你可别在蒋婶跟前说这个话,她不爱听,不过不会说到咱们面上,我私心里觉得,汤老板不爱听这个。”
“成,我不说了,听你的。”朱四改口倒是快,以前是汤五哥儿来他这儿买个几文钱的肉,不说求着巴着他吧,但他略长一些年岁,还能充半个长辈说教几句,现在可不一样咯。
汤五哥儿不是昔日的汤五哥儿了,是汤大老板。
真是变化快。
……
有夏日的辣椒菜打底,像是辣椒炒肉、水煮肉片、毛血旺、麻辣鱼等等菜做铺垫,麻辣火锅底料一经推出,老食客都知道‘辣椒’是怎么回事,吃不了辣的自然不买不点,爱吃的那是必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