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墨家正在996(第2/3页)
“猜得出来。”嬴政意有所指。
李世民又写完一张,歇一会手,喝了杯华阳太后温到现在的茶汤,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石磨的事,朝会过了吗?”
“嗯。”
“大概多久能普及到县呢?”
“三五年吧。”
“那么久?”
“毕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才不是呢,很重要的。”李世民忙道,“有石磨,就有面吃了,面可以做很多很多好吃的,比如蒸饼,馒头,馄饨,馎饦(面片汤)……比黍强一百倍。”[1]
面食,可是老秦人的最爱,无论是做成没馅儿的蒸饼,还是有馅儿的馒头,或者包成大肉馄饨下锅,抑或来份羊肉面片汤,大口大口地吞进嘴里,滋味那叫一个美,谁能不爱吃?
“你的商君书,是白背了。”嬴政冷静叙述。
言下之意就是,老百姓生活的太安逸太快乐,谁还愿意去打仗?
这跟商君之法的“疲民”之策,是完全相悖的。
“阿父,你得这么想,给牛马多喂点草,是为了让他们多干点活。”李世民正色。
“若食饱而怠惰呢?”嬴政撇他。
“衣食足而知荣辱,若真的吃饱了,他们就想追求点别的了,比如功名利禄,那就得从军,得做官。”李世民笑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愿意爬得更高点呢?我说的对不对,客卿?”
“……臣以为有理。”李斯不得不接了一句。
毕竟按照李斯自己的经历来说,他之所以来秦国,就是想谋求更高的位置,来发挥自己的才能。
秦国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六国的人才?人才输出大国魏国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呢?
当然是因为在秦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秦王会提拔更多的人才,为自己所用。
“况且能吃得饱饭的人,其实并不算多。”李世民隐约有这个认识,“阿父不过是推行一个政令,就能让许许多多的黔首免除舂捣之苦,他们会记念你的恩德的。此事传到列国,又何尝不是‘仁君’的典范呢?”
“仁君?”秦王嗤笑,“我大秦需要仁君?”
“怎么不需要?如果仁君的名声能让你的对手望风而降呢?”李世民挑眉,“能让敌国的谋士和将领投奔我们呢?”
拿“仁义”做风向标,把对手的底牌全部弄到自己手里,在舆论战场上让敌人一败涂地,都是李世民的拿手好戏。
我仁不仁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认为我仁,连我的敌人都这么认为,那我就是仁的。
大秦这个虎狼之国的名声实在是太凶残了,李世民必须一步步扭转它。
嬴政无可无不可,但这件事很小,考虑到石磨有利于军粮储备的速度,他也就答应了。
李世民对父子俩能求同存异也很满意,提笔道:“等我这个代田法试验完毕,如果效果很好的话,明年也可以推广下去了。我还要少府帮忙做几个农具……”
“农具你也会?”嬴政质疑。
“唉……不太会。”李世民叹气,“先研究着吧,反正不用我动手。”
少府这群人,才是真正的牛马,一年到头连轴转,搞完这个搞那个,还没喘口气,下一个订单又来了。
“物尽其用”这四个字,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墨家干脆改名叫牛马之家,更合适一点。
但很奇怪,累成这鬼样,少府的人却越来越多了,不管李世民提出多么离谱的要求,图给得多么简单,他们都铆足了劲拼命研究,从来都不敷衍。
李世民曾经好奇地问过:“这个石磨我乱画的,我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构造,你们能改进不?”
“太子且给小臣等几日时间,我们会一起拿旧石磨改进试试的。”有墨家弟子这样回答。
“那这个耧车……还有这个耦犁、水排和龙骨水车……都能造不?”李世民从袖子里拿出一卷图纸,眼睛亮晶晶的,充满期待。
当时在场所有人眼前一黑,差点表演一个当场昏迷。
“臣、臣等会分组,一个一个试,只是人手有限,怕是要好几个月,不能很快出结果……”
“我不着急。我有的是时间。”李世民眉眼弯弯,稀奇道,“这么重的任务,你们为什么一点都不抱怨呢?”
“太子可知我们墨家弟子毕生所求何事?”
“非攻,兼爱?”李世民眨眨眼,忽然明白了。
“墨子曾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太子如今就是在兴天下之利,我等累一些,又算什么呢?”这人露出真切的笑意来,“如果太子能允许我们将这任务发到六国,兴许会更快些。”
“墨家子弟还有很多散在外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