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你在怀疑我?(第2/3页)
“嗯嗯,就是这个道理,赏罚分明,才是明君所为。”李世民捧哏。
李牧这才收了赏赐告退,因为公子嘉门客而起的一丝波澜,随之平复了下去。
蒙毅等书卷上的墨迹干了,卷起来收好。
“和蒙恬说一声,别再去领军法了,再好的身体也经不住这样反复打。”嬴政的语气忽然轻缓下来,低声嘱咐蒙毅。
“兄长甚觉愧怍……”蒙毅也难得在君前以亲属关系称呼蒙恬。
“不是他的过错,寡人知道。太子的事不怪他,毕竟是太子,谁也拦不住;这次刺客的事,着实也隐藏得很好,也不能都怪到蒙恬头上。”
当嬴政温声安抚一个人的时候,那种和风细雨般的感觉,连李世民在边上看了,都不由感叹:蒙家兄弟这待遇,真是满朝独一份的,谁也比不过。
蒙毅感动地应是,暂时离殿去开解他那倒霉熊般倒霉的哥哥了。
金猫爪已经被宫女洗干净了,放在侧方的桌案上。李世民却挪到嬴政身边,指指可怜的和氏璧:“阿父看,多了条裂缝。”
“你方才在可惜这个?”嬴政恍然。
“对呀。不然我可惜什么?”他眨眨眼睛,扒拉那不再完美无瑕的玉,咕哝道,“这还能修好吗?”
说实话,嬴政都不确定这玉是哪个关节被磕到碰到的,当时的情景太乱了,也许是桌案,也许是柱子,也说不定是太阿不小心蹭到了飞荡起来的玉璧……就这样了。
嬴政解下和氏璧端详了一下,这流转变色的美玉裂了条一寸左右的缝隙,肉眼看去挺明显的,但毫无崩断的迹象,修怕是不好修了,除非在裂缝处雕刻花纹或镶上金饰,但这样就破坏玉璧本身浑然一体的圆月之感了。
“早知道还是给你好了。”秦王小小地抱怨,颇有遗憾。
“给我的话,也会裂的。就当玉替人挡灾了,阿父没事就好。”李世民笑笑。
嬴政屏退左右,与他说悄悄话。
“关于十九,我一直没有问你,你也没有主动和我聊过,实在是奇怪的很。”嬴政忍了大半年,再好的定力也忍不住了,终于问道,“你为什么没有替十九求情?”
这太反常了!
要知道那可是个婴儿,即便嬴政厌恶他克太子,但迁宫其实也就够了,送往燕国去其实有点狠心了。秦王有那么多孩子,舍不得送太子是当然的,但送质子本也是可以拒绝的,模棱两可的事,没有被逼无奈非送不可的必要。
按嬴政对太子的了解,这孩子应该在听说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跳出来,叭叭个不停,从国事说到家事,从秦燕联盟里秦国才是老大,说到长途远行客居他乡多么可怜,再加上什么稚子无辜等说辞,缠着嬴政收回成命才对。
但是没有。
居然没有。
太子听到了这个消息,竟然当没听到一样,从去年腊月生病到打赵国,再到搞韩国,攻燕国,偶尔听见十九的事,他都不怎么吱声的。
这还是嬴政那个和弟弟妹妹关系超好的太子吗?
因为太子出乎意料的静默,嬴政便真的把十九送到了燕国。
秦王笃定这是有内情的,便一直等啊等,等太子告诉他,结果太子总不说话,嬴政无可奈何,就只能开口问了。
“我……该怎么说呢……”李世民也很为难。
嬴政耐心地看着他:“不必有所顾忌,你我父子之间,什么话都可以说。”
“其实我知道,刚出生的孩子十分脆弱,满月了也没有一只猫大,我作为兄长,本该反对质燕的事。”李世民心绪复杂,理不清道不明,慢慢梳理斟酌着,“但是……”
嬴政等着他的“但是”,左等右等没等到,纳闷道:“但是什么?可是赤松子和你说了什么?”
“阿父还记得赵高吗?”
“赵高?”嬴政皱着眉,想了许久才从记忆深处挖出了这个人名,“那个‘灾星’?赤松子说能影响大秦国运的那个?”
“对。胡亥,也是一样的。”李世民闷闷地叹气,“现在想来,有阿父和我在,赵高也好,胡亥也罢,都是掀不起什么风浪的,留他们在身边,也不会怎么样……”
“不。”嬴政斩钉截铁,“今日之事,就是例证。若非我一时心软放燕丹离秦,何来今日之凶险?”
李世民一怔。
“我早知燕丹是何样的人,却没有早些杀了他,以致于招来这许多刺客,让自己身处危险之中。此乃为君之大忌。”嬴政平静地叙述着,顺手摸了摸太子头顶的发冠,“儒家不是也喜欢说吗?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太子尚未到加冠的年龄,但上朝上得太早,什么国家大事都得参与,所以也早就开始束发用冠了。最近常戴的是双卷尾鹖冠,秦国武将们常见的造型,像一对不够长的兔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