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第2/2页)

“这……”李世民犹豫了一秒钟。

“诗书礼乐春秋,兼而有之。”孔鲋补充道。

毛亨和张苍心动不已,试探道:“可以抄录带走吗?”

“当然。”孔鲋笑道,“不仅可以带走,诸君有任何疑惑,我都可以帮诸位答疑解惑。家中藏书,皆可观之。”

这是在互相引诱,互相倒戈吗?

不仅长辈们如此,连晚辈们也不知不觉混一起去了。

“你是谁的弟子?”

“我师浮丘。”

“你呢?”有人问到了韩信头上。

小韩信眨巴眨巴眼睛,如实道:“我是跟着太子来的。”

“可你的装扮,并不像从者……”

太子没有把小师弟当预备侍卫看待,而是跟带学生似的,名义上是师弟,实际上就是徒弟,收拾得很齐整。

“我的老师是赤松子,兴许你没有听说过。”韩信小声。

“赤松子?那位能断吉凶生死的神仙道者黄石公?”对方的声音马上提高了许多。

韩信不明白这人在激动什么,听得一愣一愣的:“想来是的。”

“黄石公在何处?我有很重要的事想请他老人家算算。”此人十分殷切地问。

“儒家不是不语,怪、力、乱、神吗?”韩信一字一顿,疑惑道。

“咳……”人在尴尬的时候,总是显得很忙碌。

双方就这么古古怪怪地交流了一整天,分开的时候,韩非手里多了几十份自荐书和介绍信。

吵归吵,争归争,和法家吵得脸红脖子粗,不妨碍他们偷偷摸摸、若无其事地为自家弟子争取进入太学的机会。

诸子百家之中,儒家向来是最重功名、最渴望世俗化的。不能接近王,还谈什么“王道”呢?

李世民对此乐见其成。拉一批打一批,分化对手,是他惯用的手段。

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2]任何时候,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等蒙毅和李斯回君前汇报的时候,太子又不见踪影了。

“太子呢?”嬴政问。

出门的时候一起走的,怎么回来的时候就少了?他那么大一只太子呢?

“去孔鲋家做客了。”蒙毅老老实实地回答。

嬴政面无表情地交代:“派人催太子早点回来,莫要在别人家过夜。”

“唯。”

皇帝陛下的行程,在薛郡耽误了很多天。

一拨人在吐沫横飞地敲定礼仪,另一拨人天天跑孔家做客。

不是所有儒者都跟大鹅似的,梗着脖子见谁拧谁,也有像毛亨伏胜这样潜心搞学问的,他们轻声交流学术的时候,浮丘伯就会把刘交丢过去,让同类型的弟子去旁听。

韩信试着听了一个时辰,睡得很香。

“太子以为,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究竟哪一种更好呢?”孔鲋观察几日,问出了口。

伏胜与叔孙通皆闻声望过来。

李世民委婉道:“这应该去问陛下。”

“陛下自然是重用法家的,何必再问?太学有儒家的学子,朝中也有儒家的博士,但丞相与太学祭酒都是法家,这偏向已然无疑了。”孔鲋叹道。

“所以你们寄希望在我身上?”

“太子殿下所做所为,让我等看到了希望。”孔鲋诚恳回答。

儒家派系林立,有淳于越那样一天到晚支持分封和复古的,有伏胜这样看重“德治”的,有叔孙通这种不介意变革、比较务实致用的,也有孔鲋这样还在坚持老祖宗的梦想,期待天降仁君,推行仁政礼治的……

“先师主张礼法结合,我亦如此,日后律法宽仁了,要想约束人心,靠的就是道德了。”李世民笑眯眯,“诸位若是真的在意,还是得入朝,无论是进太学授业,还是做御史博士,都比在这观望来得有用。

“陛下都到泰山来了,你们儒家是不是得表现出一些诚意?高谈危行,可是救不了国的。”

儒者们心领神会,接下来的礼仪讨论推进得飞快,无关痛痒的细节说过就过。

奉常算了又算,把上山的日子定在了立秋那天。

七月流火,山上树木葱茏,人烟稀少,体感的温度比山下更低,越往上走越凉爽。

“这次应该不会下雨了吧?这么好的太阳。”李世民不时抬头看看天。

灿烂的金乌抖抖羽毛,骄傲地洒落遍地金花。

然后就下起了大雨。

李世民:“?”

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