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求你了快回去吧(第3/4页)

唯有极强盛的国家,才能养出这样的太子。

而有这样的太子,秦国又何愁不强盛?

而且他还那么年轻。

若将目光再移向大秦的使者,大秦的武将,大秦的兵马,那种野心勃勃的进取心、谋定后动的危险性,更是扑面而来,防不胜防。

而月氏偏偏……

月氏王看了一眼自己的孙子,再看一眼大秦的太子。

这明晃晃的对比,多看两眼,他想死的心都有了。

可他甚至不敢死。他必须得多活几年,不然他怕他前脚死了,后脚王孙连带月氏都被瓜分了。

以大秦的作风,月氏就是第二个匈奴。

月氏王与儿子交流了几句,不得不松口道:“若你们看上了牧场,我们月氏就让出去。”

听起来月氏吃了很大亏,但祁连山这种地方,月氏人肯定要比未来的秦人要多得多的。秦人最多能过来几万,那么大地盘让大秦挑,能占几片牧场?

和月氏人的生活习性不同,秦人肯定是要种地盖房子的,甭管收成怎么样,先种了再说,那他们青睐的土地,和月氏也许也不一样,有很大的转圜余地。

基于这一点,月氏和大秦有的谈,但和乌孙没得谈。

那本来就是人家乌孙的老地方,要是被乌孙抢回去,想抢回来就难了。

“那还请大王在盟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河西四郡的所有地方,都是属于大秦的,包括乌鞘岭与河湟渡口,当然还有焉支山。”

李世民信手展开他理想中的地图,和蔼可亲地说出了如上这段话。

月氏这边所有人都震惊了,除了慢十几拍的来察儿。

“这四郡哪来的?河西哪来的郡?”月氏王惊呼。

“我和我父皇设置的。好听吧?”

其实是抄大汉的,但这不重要,好听就行。

“河西四郡?你怎么不去抢?!”月氏王气得头晕眼花,心跳都快停了。

王储没法扶,他身体更差,只能让来察儿过去扶一下。

“大王说笑了,我们是在缔结盟约,说什么抢不抢的呢?那多伤和气啊。”李世民施施然道。

和气个屁!

月氏王要是年轻二十岁,宁愿跟大秦拼个你死我活,也绝不受这种侮辱!

来察儿是全场最不受影响的那一个,他无辜地问:“祖父为什么要生气?”

月氏王霎那间悲从中来,心中哽咽,面上还要强撑着硬气。

“大秦想要,给他们就是了,反正月氏也打不过,打输了不仅要死人,还要割地赔偿,最后都是一样的。”

来察儿用一句话,杀死了他的父亲和祖父。

“不是这个道理。”王储似乎想和他说什么,但觉无力,说了也没用。

“给大秦总比给乌孙好,对吧?”来察儿的头扭过来,又扭过去,懵懵懂懂,却又有点意思。

事实确实是这样。

大秦离得远,人少,就算名义上划给大秦,一时半会也还在月氏手里,以后还可以掰扯,不必开战。

月氏那边激烈沟通了一阵子,最终决定接受这个盟约。

而大秦呢,要的就是名义,就是法理,现在是我的,以后就是我的,军队会有的,人也会有的,大秦的边疆一直往外扩,大秦的百姓一直往外走,走到哪,哪里就是边疆。

至于边疆为什么总刷新不同的蛮族,那是蛮族的问题,不是大秦的问题。

双方非常郑重地签订了盟约,互换国书,搁置争议,月氏让出四个郡,与大秦共同开发祁连山。

“乌孙那边……”月氏王好像老了十岁,连脊背都挺不直了。

“这个容易,我去谈。”李世民自信道。

郦食其主动请缨:“其实臣去就可以了。”

“我去,效果最好。因为谁也不敢对我动手。”李世民带着将士们去见乌孙,永远淡然自若,来去如风。

“我说的话,乌孙会听;我许的诺言,乌孙会信;我定的盟约,整个草原都得遵守。”

这才是李世民此行的意义。

傍晚的时候,玄甲军与乌孙的部族半路相逢。

乌孙的昆莫(类似单于)猎骄靡,远远地骑马迎了出来,沉稳地问:“太子殿下是来兑现承诺的吗?”

“当然。”李世民笑道,“我们来重新规划牧场吧。”

猎骄靡的父亲,上任昆莫难兜靡死于月氏之手,乌孙被月氏驱逐,又被匈奴欺压,四处流离,他年纪轻轻就憋着一股子郁气,倒是和冒顿有几分像。

只不过乌孙复仇的对象是月氏,这可真是妙极了。

“我手里的牧场现在多的是,匀你一些是没问题的。只不过,按我们约定好的,你们乌孙,得对大秦俯首称臣,乌孙以后的部落首领,由大秦任命,甚至昆莫由谁继位,都得上报大秦,得到大秦皇帝的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