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啧啧,说什么大实话!

“我为莫斯科做一点小事,他们会放过我吗?”

伊利亚诧异,“没人想要杀你。”

“你没有接到类似的指令吗?”

“没有。”

凯瑟琳转动Zippo:她能相信伊利亚吗?伊利亚是不会对她撒谎,但指令是会更改的,她仍然无法肯定自己真正安全了。或者说,她还要为自己增加一点筹码。

外交谈判是这样的,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苏联与德国之间的“外交”已经证明了他们的底线很灵活。

她有足够的能力“影响”罗斯福吗?她最大的优势是知道二战的走向,知道罗斯福早已想参战,只是在寻找合适的机会。没有偷袭珍珠港,美国也会参战,可能会稍晚几个月,也许会晚上1年,但对二战的结局不会有什么改变。

她已经小小的“影响”了一下美国,让《租借法案》提前通过,原本《租借法案》应该是在罗斯福再次连任后才提出的。提前“出现”的《租借法案》大大缓解了英国的经济压力,美国援助的坦克和飞机也已经运往北非战场,北非的英军至今仍然没有被隆美尔打穿,来自美国的军需也是一大助力。

美国“自愿”援助苏联的前提是,苏军不敌德军,有失败可能,那么美国为了“世界和平”,就不得不援助苏联了。

这么说,她必须等待时机。苏德战争到底什么进程?她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苏联军民死亡数千万人,其中军事人员阵亡人数几乎等于参战各国阵亡人数的合计,就连人口最多的中国在二战中的阵亡人数也只有148万人而已,苏联的阵亡人数高达890万人。

可以说,胜利都是用海量士兵的血与肉填出来的。

如此巨大的阵亡人数,说明苏军在前期损失惨重。德军的“闪电战”战术势不可挡,迄今为止都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苏军措手不及,肯定无法抵挡。

“《租借法案》目前只提供了支援给英国和自由法国,想要美国援助苏联,那必须是苏联的损失已经大到罗斯福感到不安了。”

伊利亚点头。

“苏联会需要什么?食物?坦克?飞机?”

“资源。我们……他们……”伊利亚纠结了,不知道要怎么分“你我”。

“他们。”

“好的,他们。他们有足够数量的工厂和工人,生产能力并不缺乏,最有可能缺乏的是资源。”

“金属吗?”

“还有钨矿。”

凯瑟琳摇头,“这几年西班牙的钨矿全部卖给了德国,我的能力有限,加价太多我可没法支付。我可以牵线,把从今天开始起至少3年内加拿大人从中国收购的钨矿卖给苏联,还有加的夫仓库里的3万吨。嗯……我可以说服美国政府抬高价格,收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钨矿,然后转手支援苏联。我的3万吨还是按照今年的行价出售,我只要黄金,没有现货也可以接受期货,只需要有关部门给我写个盖公章的收据。”

伊利亚忍不住笑。

“其他铁铜这些量大管饱的金属,让大使或是其他人去谈。石油……他们自己有那么多油田,这倒不用美国支援。告诉你的老板,我只跟他们谈钨矿。”

伊利亚点头。

“我考虑去一趟……去西班牙和葡萄牙,买下他们下半年的钨矿,或是明年的,我相信只要价格合适,他们会转售给我。”

咱这也是支援正义事业了不是。

*

华盛顿的反应也是非常快,罗斯福连夜召集内阁和亲信、幕僚开会,讨论欧洲的新局势。苏德开战英美都喜大普奔,希望他们能拼个你死我活;但要注意,如果苏联获胜,那么还不算太糟;但如果德国获胜,欧洲就尽数成为德国的地盘。

美国不会想看到一个拥有广阔地盘的德国,战无不胜的德国下一步肯定是进军北美,美国一定要做好开战的准备!还要督促后花园加拿大!不要拖后腿!

这个消息很快在议会大厦传播开。

与此同时,5月15日白天,美国各大报纸同步报道了欧洲的新战争:德国跟苏联开打啦!

从美东到美西,美国群众几乎全在热议此事,尤其德裔。美国去年人口总数是1.32亿,其中有15%是德裔和德国一代移民,人数大约2000万,你说这些德裔美国人会不为此激动?甚至有一些德裔美国青年热血上头,已经跑回德国志愿入伍啦!

未来一段时间,肯定还会有不少热血上头的德裔美国青年跑去德国参军。

加拿大议会也因此开会,商讨最新局势,除了支援英国物资之外,还决定应英国的请求派遣部队参加北非战役。德军陷入两线作战,必定不会有更多部队支援北非战场,英国战时内阁决定增兵,尽快结束北非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