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第2/2页)

费利克斯与谢妮亚姑姑、奥尔加姑姑都属于后者。

她们都说,苏军只要撑到10月份雨季到来就能撑过寒冬,俄国的冬天很冷,之所以皇室会搬到相对温暖一些的海边城市圣彼得堡,就是因为莫斯科太冷了。在冬天来临之前,莫斯科附近会有短暂的雨季,只要下几场雨,地面就会变得泥泞,德军依仗的快速机动部队就会陷入交通噩梦。

斯摩棱斯克距离莫斯科有420公里,雨季并没有固定的来临时间,德军必须抓紧时间才能及时赶到莫斯科,否则就会先淋雨再受冻。

侍从官和侍女们对苏联的气候都没有什么印象,只知道“很冷”,但到底有多冷,他们全都不清楚。哦,可能只有伊利亚经历过,他实际出生在圣彼得堡,之后跟随父母到了摩洛哥,之后又来到苏联,在某处训练基地接受了契卡的训练,时间大概是1年。

其他人大多出生在外国,对故国既没有印象,也谈不上什么“忠诚”或“爱国”。

他们现在有了新国家。

*

“莫斯科必须守住,如果守不住,史达林会很难办。”凯瑟琳拿着教鞭指在地图上,“这些城市是苏联最重要的工业城市,这几处是产粮区,人口众多。如果莫斯科沦陷,德国便能够用整个冬天的时间进行修整、补充兵力,还会征召这些地区的民众加入德军。”

又指着乌拉尔山脉,“苏联基本以乌拉尔山脉为分界线,东面人口少,基础建设不足,失去莫斯科以及圣彼得堡、基辅,再失去察里津,他们的资源供应、武器装备生产、粮食供应、人口都会大受损失,他们要用双倍乃至三倍的人数去填,才有可能夺回失地。”

她皱眉:不是不可能的。所以蝴蝶效应是否应用在此时了?原本她以为提前造出了喷气式战斗机至少可以提前1年时间结束战斗,但如果莫斯科沦陷,苏联会至少多花1年时间才能取得胜利?

那不是相抵消了吗?实属白忙活?

岂有此理!

将希望放在“气候”上也不可取,万一今年雨季来的太迟以至于下不了几场雨呢?如果今年又是个暖冬呢?

真是令人头秃。

阿列克谢也同意凯瑟琳的看法,“德军常用的手段就是直取首都,一国首都被占领,对国民的打击非常沉重,这也是为什么史达林一定要留

在莫斯科的最大理由。如果领袖都逃跑了,苏军将失去士气,他们就必败无疑。”

同学们都点头赞同。

这也是乔治六世死活不肯离开伦敦的最大理由。君主/领袖不能抛弃他的臣民,否则一定会失去“民心”。

“你们说,史达林现在该怎么办?”

“大量征兵。”尼古拉说。

“征兵没问题,他们现在还有1亿多人口,除了男人,还可以征女兵。”

同学们都瞪大眼睛,一脸惊诧。

“女人就不能当兵吗?”凯瑟琳觉得很奇怪。

“守卫国家是男人的事情。”亚历山大板着脸。

“接下来你是否要说,‘战争,让女人走开’?”

“当然。女人不应该见到血和残缺的肢体、炮火,她们的责任就是守在家里、生儿育女,如果女人都不生孩子,国家怎么延续?民族怎么延续?”

好好,知道你是个大男子主义了!

尼古拉和康斯坦丁明显机灵一点。康斯坦丁撇了一眼亚历山大,“性别不是问题,女人也是俄罗斯人,她们有权利做出奉献和牺牲,保卫自己的国家。”

你小子不错呀!

凯瑟琳赞许的点头,“你们想想看,苏联原本有1亿8千万人,按照战时征兵比例,他们可以征到1800万士兵。但他们现在损失严重,丢失了大概5000万人口,阵亡和被俘超过100万人。他们如果开始征女兵,士兵人数会翻倍。”

那就是惊人的大约2000万!

实际当然不可能真的按照1:1的比例征女兵,但女兵的数量完全能够弥补苏军的战争损失。

德军到后期为什么不征女兵?大概因为男人都上战场了,女人要填补工厂因此空缺的工作岗位。

所以战争打得还是资源,人口就是最大的资源。

21世纪的战争就主要是高科技战争了,参考以色列对伊朗的快速“斩首行动”,战前做好情报工作,地对地或空对地导弹定点精准袭击,或者无人机定点精准袭击,一举斩首伊朗的军队高层指挥官、相关研究领域的高级科学家。这就是用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战果的典型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