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第2/2页)
工厂生产各种民用产品,小到发圈发梳,大到家具,逐步满足国内需求。
至于更重要的金属加工产业,罗马岛资源匮乏,煤炭和铁都要进口,商人们认为,一些基础产品比如自行车、收音机之类不如进口成品,省事又赚钱。
凯瑟琳正在考虑本国要发展何种产业的问题。轻工业是民生必需,小企业主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轻工业生产地图,差距只在数量和规模。
至于重工业?搞点什么呢?
苏联能搞重工业,是因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初创阶段也是当裤子卖家底儿拼命弄钱,才能支棱起来,不然现在苏联也不用打了,直接投降吧。要啥没啥还打个屁啊!
*
“很难,国家人口太少了。”这个问题阿拉斯泰尔很有发言权。加拿大就是很典型的地广人稀,因此搞不起来全产业,他们只能靠温带地区集中种植,发展畜牧业,当个大农场
。
“我的预期是10年内人口达到100万,50年后人口达到1000万。有1000万人口才算有点分量。”
“1000万人?”阿拉斯泰尔先是蹙眉,但一想,以俄国目前的土地面积,1000万人并不多。
“首都至少要达到100万人,乌斯怀亚50万人,其他几个港口城市至少要有30万人。”凯瑟琳叹气,“好难呀!”
阿拉斯泰尔笑了笑,“别着急,慢慢来。”
“我们的人口基数太少了。阿根廷的人口也只有1500万,他们还有潘帕斯草原。”凯瑟琳好不忿:凭什么阿根廷能够拥有那么一大片水草丰茂的大草原!别说美国资本家眼馋潘帕斯草原,她也很眼馋好吗!
她这段时间把英美德法苏的经济发展史都要翻烂了,没事就找经济学家来开会,商量国家的重工业路线问题。重工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但重工业也有非常多的方向,比如德国的汽车产业基本就是全球第一了,现在还怒攀军事科学的高峰。
美国能搞全产业,也是因为自然资源和人口都足够,所以能搞得起来。
德国靠科技,深层背景是靠教育。
二战后日本精工产业崛起,靠的也是教育。
苏联能在短短20年内搞出重工业的全体系,除了钱,靠的也是人,苏维埃搞基础教育非常成功,识字率比美国还高,居然有高达80%的识字率,美国才勉强够上70%呢。
所以问题又回来了,还是要搞教育。苏联能搞的,现在的新俄国当然也能搞。
20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口呀!
凯瑟琳也不得不放下重工业产业的问题,先搞教育。
建立大学,刻不容缓!
话题转到大学上,阿拉斯泰尔给出的建议是先办一所综合性大学,校名就叫俄罗斯国立大学;之后再逐渐建立更多的大学,理工科大学、医学院、艺术学院等等。
凯瑟琳心中一动:或许可以让丈夫主管建立大学这一块,既能让他有自己的事业,教育方面又不涉及政治权力,可以避免他干着干着就心大了。
唉,难呀!
几位叔叔、表姐夫都反对她的丈夫有政府职位,问就是你看哪家王室的王后有工作的?啊,这不是其他王室现在都是君主立宪制了吗?吉祥物想要掌权也不可能。
叔叔和表姐夫担心这个温莎家的男人将来野心爆棚,这种顾虑倒也是对的,都是为她着想。她也认为丈夫当好贤内助、好好教育他们的孩子就行了,但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工作吗?
当然,现在不会告诉他,还需要考察考察他,看看他是否能安于现状。
她的问题就是能信任的人太少,家底儿太薄啦!
*
凯瑟琳在准备7月份去华盛顿的事宜。重点是跟罗斯福谈条件,用超级武器的资料换取美国的援助,不走《租借法案》,而是单独的援助资金。
提供美国一处岛屿修建军事基地,如此美国就能在最近的距离“监控”智利阿根廷两国。海外军事基地更多的也是“震赫”作用,凯瑟琳想不出来美国对俄罗斯帝国发难的理由,这片领土经济价值不高,战略价值更低。除非以后发现了什么不可或缺的天然资源,美国政府都不会想要搞事。
凯瑟琳准备到二战之后,大概1950年吧,再雇佣一支地质勘探队到巴塔哥尼亚高原全面勘探一次。地质勘探受限于科技,不是只勘探一次就能定终身的,因此每隔10年重新勘探很有必要,没准若干年后就能勘探出宝藏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