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纵火(第2/3页)
姜凌的视线从这片被大火烧过的废墟,移到砖石结构的值班室,最后定格在那具尸体。
一个破碎的、几乎无法辨识的画面突然出现在脑海中。
同样是暴雨倾盆的深夜,同样是火光冲天,同样有砖石结构的建筑在烈焰中坍塌,同样有多点起火的痕迹。画面的背景里,似乎还有一份摊开的、卷宗编号模糊的档案,上面用红笔潦草地标注着:
“纵火系列……手法升级……特征未明……”
姜凌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
她猛地抬起头,目光穿过重重雨幕,盯着那片死寂的废墟深处。
这绝不是一场孤立、偶然的纵火。
前世,这场大火之后,还会有更猛烈、更凶残的火灾发生。
眼前这场大火,是一个初次纵火、正处在成瘾边缘的罪犯完成的。
如果不抓住他,如果任由纵火犯在黑暗中摸索、试验、升级,那么下一次被点燃的,可能就远不止是一个堆满建材的仓库了。
回到办公室,姜凌感觉兴隆仓库火灾现场的混乱与刺鼻气味,还黏在鼻腔和衣角。
窗外,深秋的冷雨依旧淅淅沥沥,敲打着玻璃,让人心情沉重。
范威还在带队进行现场勘查,调查死者范国平的社会关系,姜凌则召集心理画像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时间紧,必须尽早定出侦查范围与方向。
李振良坐在会议桌旁,手里拿着笔记本,笔尖悬在纸面上,眼神专注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他是心理画像小组的核心成员,也知道姜凌在职读研期间他得带队独立处理复杂案件,这场仓库纵火案,对他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极好的成长机会。
姜凌开口,声音不高:“良子,先把我们目前掌握的关键信息梳理一下。”
“是,组长。”李振良立刻应声,翻开笔记本,条理清晰地汇报。
“一、死者范国平,男,52岁,兴隆建材仓库保管员。初步社会关系调查显示,人缘尚可,无重大债务纠纷或明显仇家。妻子长期慢性疾病在家,女儿在本地读高中,经济状况一般,属于普通工薪阶层。据工友反映,为人老实本分,工作认真,就是有点认死理。”
“二、现场确认至少三个独立起火点,分布在仓库不同区域,尤其是靠近油漆、稀释剂存放区的位置。使用了助燃剂,初步分析是仓库内存放的油漆稀释剂。”
“三、值班休息室位于仓库主体东侧外围,砖石结构。门锁有外力破坏痕迹,但无法确定具体时间点。”
“四、在范国平遗体旁发现烧焦的饭盒,内有食物残渣碳化物。法医初步推断死亡时间在起火后不久,结合胃内容物分析,他当时可能正在吃饭或刚吃完不久。”
“五、消防队反馈,火势蔓延异常迅猛,远超普通火灾,核心温度极高,与大量易燃物和助燃剂有关。”
姜凌点点头,李振良的汇报清晰扼要,抓到了重点。“很好。基于这些信息,我们需要给这个纵火犯画像。”
她站起身,走到办公室一侧挂着的白板前,拿起黑色记号笔。
“首先,熟悉环境。”姜凌在白板上写下这四个字,并在下面画了着重线,“凶手选择的起火点非常精准,都是易燃物集中且相对隐蔽的区域。他知道稀释剂存放在哪里,并且能轻易取用而不引人怀疑。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值班室的具体位置,知道那里相对独立。这份熟悉,不是外围人员临时踩点能达到的。”
说完这些之后,姜凌看向李振良:“这意味着什么?”
李振良思索片刻,迅速回答:“极大概率是内部人员、刚离职不久的员工,或者至少是近期频繁出入、对仓库布局了如指掌的人,”
姜凌赞许地点点头:“那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
李振良知道姜凌有意提点自己,站起身来:“接下来我们要锁定侦查范围,重点排查仓库现有员工,以及最近三个月内离职的,特别是那些因非正常原因离开的人,像被开除、与工头、老板或者范国平有过冲突的人。”
姜凌心中很是欣慰,再一次点头:“很好,就按照你说的做,记下来,等下和范队沟通。”
李振良朗声回应:“是!”
姜凌转向坐在会议桌边,正对着一张手绘平面图皱眉的周伟:“大伟,你那边有什么补充?”
周伟现在是小组的“活地图”,擅长从空间布局和地理环境角度分析案件。他拿起那张手绘的仓库平面图走到白板前。
这张图,是周伟在消防控制火势后第一时间进去画的草图,虽然粗糙但方位清晰,用于案件分析正合适。
周伟将图固定在白板上:“你们看。仓库主体是钢架结构彩钢板顶棚,内部按区域划分。东区是木材和保温材料,西区是油漆、稀释剂等化工品,中间是通道和少量成品。值班室在东侧外墙,单独开门,有扇小窗对着仓库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