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第3/4页)

佳音若有所思,徽音则是问道:“母亲,就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一劳永逸吗?”

汤婵想了想,“以我的经验来说,没有。主子和下人之间是你强我弱的关系,这个关系一直在变化,只能不停地斗下去。”

徽音不由皱起了眉头,她着实不喜与人斗心眼

这件事。

佳音却是斗志昂扬,“那我要做一直‘强’的那个,这些人还是‘弱’下去吧!”

两个姑娘性子如此不同,汤婵看在眼里,不由莞尔一笑。

等姐妹俩走后,汤婵把秋月叫了过来,将佳音提到的事情说了。

秋月大惊,随即愧疚不已,连连检讨,“是奴婢看顾不周……”

她急得眼圈都红了,暗暗责怪自己没用,竟然连这种小事都做不好。

其实自汤婵嫁进解家以来,秋月大多负责汤婵院子里的事务,而府中中馈、人事、人情往来等则是紫苏并宛姨娘统管,直到汤婵回乡守孝,身边需要紫苏这个大管家,秋月才代替宛姨娘留在了京中。

守孝期间,京中的府邸事务不多,秋月做得很不错。汤婵回京后,觉得或许可以锻炼一下秋月的能力,就暂时没有将紫苏换回去。

秋月性子稳重,踏实肯干,但缺少几分机变和周全,盘子一大,她就有些顾不过来。程徵这件事上,她便是被下边人糊弄过去了,而宛姨娘自觉身份低贱,主动退后与徽音和佳音避嫌,没能跟着查缺补漏,这才出现这样的纰漏。

秋月抿唇道:“夫人,奴婢难当大任,您还是把我和紫苏换回去吧……”

“也好。”汤婵待人宽和,但在工作上面却不会容情,她愿意给予下属机遇和发展的空间,但如果下属没有抓住机会,汤婵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给。

“不过做事还是要有始有终,这些欺下瞒上的,就交给你收拾了吧。”汤婵吩咐道。

秋月精神一振,“是。”

预料到汤婵回来后要先忙其他堆积的要事,程徵耐心等着传唤。

果然,到了晚上,程徵便等到了正院来人。

汤婵看到程徵肖似冯纨的面孔,眼中闪过一丝伤感,“节哀。”

程徵微微摇了摇头,“家母去时是含着笑的。”

冯纨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时日过得很开心,有老友宛姨娘相伴,儿子程徵也有了安排,她去时没有什么遗憾。

预感到终点之期来临之后,冯纨不想给主家添晦,执意带着儿子回到南城自己家中,当晚含笑而逝。

丧事是宛姨娘和秋月帮忙操办的,冯纨的遗言一切从简,程徵也不愿麻烦解家太多,在寺庙里停灵三日后,便将冯纨葬在了早逝的丈夫旁边。

如今想起母亲,程徵心中哀而不痛,他认真地给汤婵跪下磕了个头,“多谢夫人。”

“快起来。”

对于过于早熟懂事的孩子,大人心中总会多一份怜惜。汤婵温声问道:“对于之后,你有什么打算?”

程徵道:“小的任凭夫人吩咐。”

因着汤婵的嘱托,秋月提出将程徵带回解府,他跟着回来,便是已经表明了态度。

“不必称‘小的’,称‘我’便是。”汤婵问道,“我曾听冯娘子说,你上过私塾?”

对待孩子,无论是之前的徽音姐妹俩、春分,还是现在的程徵,汤婵只有一个想法——把他们通通抓去上学。

见程徵一怔,汤婵笑着跟他解释,“你年纪还小,哪怕我愿意用你做事,也得先让你先学几年本事。”

程徵抿了抿唇,“确实上过一段时日,只是后来母亲病重,我便没有再去了。”

冯纨上等行院出身,通晓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程徵受母亲教导,自小便识文断字。后来冯纨得了解府这份差事,家中宽裕了不少,冯纨希望儿子懂一些四书五经,便将儿子送进了离家较近的一家私塾。

然而对程徵来说,在私塾的那段时间并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

他生得白净漂亮,父母又不是光彩的出身,成绩却一骑绝尘,同窗中一些同龄的富家子弟心生不满,总是以欺辱他为乐。

就连学塾里的夫子也并不怎么管他——虽然程徵聪慧异常,但程徵的父亲是乐户出身,蒙贵人亲眼才脱籍改良,三代子孙不许科考,程徵这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前途。

若不是因着冯纨在解家做事,夫子一开始都不会收程徵这个学生,更别提为了程徵得罪其他能考功名的弟子了。

吃过一两次亏,程徵便学会了藏拙,每次小考只马马虎虎考个合格,这才少了不少麻烦。后来冯纨的病越来越重,程徵干脆就退了私塾,一心在家照顾母亲。

“这样啊,”汤婵说道,“那你愿不愿意接着去书院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