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6/8页)
可秦念却只说车令之举,这就像是在指责汉使所为不妥。
“臣以为秦念意不在此。”
意在讥讽先帝。
后半句刘病已没说,因为这只是“经验之谈”,并没有依据。
………
刘彻当然也很疑惑。
毕竟就目前得知的情况,就是他命车令以千金与金马换取汗血宝马,但大宛不想卖。
这虽然会让刘彻感到极为不满,但既然距离极远、国威不能及,也只能暂且作罢。
怎么车令就把金马给敲碎了?
那是他的金马!
谁教的买卖不成,就损毁交易用的货物?
………
不仅他不理解,刘邦和刘启也无法理解。
刘邦不解,可以询问萧何。
萧何:“……臣亦不知。”
他再怎么有才能,也不可能推测出数十甚至百年后的汉使为何有这种举动。
简直就像在挑衅大宛国。
【秦念:是吧,你也觉得这是汉使在挑衅吧?】
【刘彻:……】
刘彻继续沉默。
……这原来是挑衅吗?
不对,为什么要挑衅?
如此挑衅,岂不是之后也没得谈了?
没错,此时刘彻的想法还是汗血宝马太过珍贵,千金与金马亦不能购得。
如果秦念给不出可行的建议,他会考虑以更高昂的价格去换取。
………
秦念对汉使的作死行为有自己的看法。
按照《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张骞因凿空西域而功成名就,于是很多人都请求出使西域。
汉武帝认为西域太过遥远,不是多数人愿意去的地方。于是不仅答应这些人的请求,还允许他们自行招募随行人员,且不问出身。
于是这帮良莠不齐的汉使出使西域,不仅经常会侵吞财物,还会“及使失指”——即做出一些使者不该做的事情。
汉武帝也是个天才,因为这些人熟悉西域,就动辄重判罪行来逼迫他们再度出使西域。
这些人也习惯了犯罪,反正再次出使赎罪就行。
于是就形成了出使西域-犯罪-重判-出使西域的抽象循环。
汉使们在西域动不动就犯罪,可想而知他们在西域是个什么作派,又是个什么名声。
甚至大宛事件的最初,就是汉使们在胡说八道。
“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大宛在贰师城有好马,藏起来不肯给汉使。
听听,这是人话吗?
随后汉武帝心动,派车令携千金与金马去换大宛马。
这车令有可能就是说出“匿不肯与汉使”的神奇使者,秦念有理由怀疑他跟汉武帝打过“必带回大宛马”这样的包票,才会交易不成就气急败坏。
其实秦念不认为他是故意挑衅,认为他更像是恼羞成怒。
如果是想碰瓷,车令就不会在砸了金马后离开大宛国。
不过不影响秦念为了迫害刘小猪,故意把这事说成是挑衅。
【秦念:车令的挑衅卓有成效,大宛命令东边的郁成国在路上截杀汉使,抢走了财物。】
【刘彻:……他为什么要挑衅?】
刘彻虽然愤怒于大宛国和郁成国竟敢截杀汉使,但他还是不能理解车令的所作所为。
这时候他想到了那些官居丞相的“人才”。
难道他派出去的汉使也是这种“人才”吗?
………
看到汉使被杀,刘彻不应该先斥责大宛吗?
又偏离人设了?
秦念很快就在记忆中的史书记载里找出了合理的解释。
大宛截杀汉使一事传回长安,汉武帝大怒。
但他会派兵攻打大宛,是因为出使过大宛的人说大宛军事薄弱,三千汉军就可破大宛。
加上赵破奴领七百骑俘虏楼兰王的先例,汉武帝这才决定对大宛动手。
在“三千人”“七百骑”这种极具诱惑的数字面前,他给了李广利几万人。
可以说相当谨慎。
元狩四年的刘彻不可能因汉使被杀就要贸然进攻大宛。
因为他不清楚大宛的国力。
加上“汉使被杀”事件尚未真正发生,问“为什么挑衅”确实是更合理的反应。
【秦念:太初元年,也就是十五年后,你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领六千骑与数万“郡国恶少年”攻打大宛,两年后因粮草不足败归,兵力只剩十之一二。】
【刘彻:废物!】
秦念答非所问,但刘彻清楚秦念的答非所问往往是在为后文铺垫。
见李广利大败而归,又想起七万汉家儿郎被其葬送在匈奴,刘彻对他当然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秦念:重点是“贰师将军”啊,你是演都不演了,发起这场战争就是为了得到大宛马。】
【刘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