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2/3页)

两军虽“各打各的”,但两个方向夹击朝鲜,本就难以协同。

目前只能看出杨仆冒进,以至于溃败。

荀彘虽未能击溃朝鲜守军,但秦念也没提他战事不利。

【秦念:不过没关系,朝鲜是小国,虽然这两将军这仗打得丢人现眼,但大军压境足以吓跪卫右渠。】

【秦念:你派去的使者一到,卫右渠当即表示投降,让太子带着五千匹马与军粮来汉朝谢罪。】

【刘彻:……】

刘彻现在知道秦念为什么讥讽杨仆荀彘二人了。

杨仆溃败、荀彘进攻无果,卫右渠都愿意献马投降。

可见这两将军不需要进攻,只需陈兵边境,就足以恐吓朝鲜。

但他们不仅冒进,还一个溃败一个被堵在浿水!

果然是丢人现眼!

………

刘弗陵有点不忍看天幕。

他知道这后面还有更“丢人现眼”的事迹。

【秦念:但你派的汉使卫山是个奇才。人家太子带着一万手持兵器的民众要渡过浿水时,他和荀彘怀疑朝鲜人叛变,要求他们不要携带武器。】

【秦念:朝鲜太子则怀疑这俩是要骗他过去杀他,带着民众回去,不投降了。】

【刘彻:呵。】

没错,刘彻气笑了。

一万带兵器的朝鲜人要渡过浿水,卫山和荀彘居然不让他们过来?

哪怕是把人骗过来半渡而击,刘彻都当荀彘有点脑子。

浿水之战,朝鲜为守势,荀彘被堵在此处是因为渡河之战易守难攻。

一万朝鲜人渡河过来,就算是叛变,荀彘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难道还无法围而歼之吗?

【秦念:于是卫山回到长安就被你杀了。】

【刘彻:当诛。】

相比车令和涉何,卫山这个汉使蠢得出奇。

刘彻只觉自此以后,再无人愿意认领“奇才”一词。

欲要投降归顺的朝鲜,经过卫山的出使,竟是变成了负隅顽抗!

此等“奇才”,古所罕见。

【秦念:接下来荀彘总算攻破朝鲜的军队,渡过浿水直抵王险城西北,杨仆则于城南与荀彘会师共同攻城,几个月都没打下来。】

【秦念:因为他俩还在各打各的。】

【刘彻:他们不是已经会师了吗?】

【秦念:如会。会师了,但没完全会。】

刘彻只觉额角抽疼。

秦念的用词习惯虽与现今不同,但不难看出他说的是这两将军虽然会师,但并没有协同作战。

这都什么将领?

相比他们,李广利竟然都显得没那么无能了。

【秦念:杨仆先前溃败,士气不振,他就一心想招降朝鲜,和朝鲜的大臣暗中联系,只是还没有商谈出结果。荀彘之前打了胜仗,就竭力攻城,屡次联系杨仆一起进攻,但杨仆不愿意。】

【秦念:久攻不下,荀彘也想招降朝鲜,但朝鲜只想归附杨仆,于是他怀疑杨仆要谋反。】

【刘彻:……】

刘彻面无表情地看着天幕上两位将军的表现。

难怪小小的朝鲜能够负隅顽抗这么久,原来是他的两个将军竟是如此“会师”。

此时远在塞外的荀彘满脸通红。

他也不理解未来的自己怎能如此不智,实在有愧于大将军的教导。

【秦念:得知两将军意见相左,你就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去调和,允许他便宜行事。】

公孙遂只觉心惊胆战。

生怕未来的自己也辜负圣恩。

【秦念:荀彘先告状,说杨仆数次拒绝与他一同攻城,恐怕是要谋反。于是公孙遂召杨仆过来,把人绑了,将两军都交给荀彘统领。】

公孙遂绝望了。

他竟然听信荀彘一面之词,绑了正在与朝鲜大臣商议招降的杨仆?

【秦念:荀彘尽力攻打朝鲜,朝鲜的大臣杀死了朝鲜王右渠和继续抵抗的大臣成巳,向汉朝投降,此时已是元封三年夏。】

【秦念:在这对卧龙凤雏的努力下,虽然攻打了将近一年才攻下朝鲜,但朝鲜也从可能会继续依附的外臣,变成了汉朝可以直接管理的四个郡,这何尝不算是一种因祸得福呢?】

【刘彻:……】

开疆拓土,本该是值得喜悦的事情。

但在看完两位“奇才”的表现后,他竟然只觉松了口气。

总算是结束了。

【朱棣:此战之后,荀彘因争功弃市,杨仆冒进当诛,赎为庶人。】

秦念删掉刚刚打好的字。

朱棣抢了她的台词。

从结果来看,不难看出汉武帝对战果的极度不满。

秦念猜测是这场持续近一年的战争里,大汉的损失也不少,甚至远高于四郡之地带来的收获。

《史记》记载“左将军素侍中,幸”,可见荀彘是汉武帝的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