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第3/4页)

他不是听不懂蒯彻之言,他是不忍。

这是春秋战国遗存的君子之风。

【秦念:蒯彻说韩信为“贤圣”,朕深以为然。韩信就是华夏不可多得且真实存在的贤圣。】

董仲舒再度面红耳赤。

不仅是他,许多朝代的大儒都知道秦念在讥讽什么。

儒家对着虚假的古圣贤歌功颂德,却对着真正的贤圣口诛笔伐。

甚至他们无法用“史书被篡改”来为儒家开脱。

因为后世秦皇看的史书与他们所看见的别无二致。

不同点在于秦念会质疑史书的真假,而不是盲目相信古人的记载。

“崇古带来的糟粕”。

秦皇所言非虚,儒家之学各种谬误的根源,就在于崇古。

………

刘邦是最清楚韩信是“贤圣”的人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他不仅要杀韩信,还要将各种污名加诸其身。

萧何不忠吗?不知进退吗?

当然不是。

萧何会将全部家私都捐赠军需。

然而萧何越是如同圣贤,刘邦就越是无法容忍。

所以将来骗韩信入宫的人必须是萧何,将来萧何以强占民田宅自污名节时他也会大喜。

汉室的王朝,怎么容得下比君王更贤明的臣子?

他刘邦又不是“垂拱而治”的周天子!

更别说韩信还是武将,是无人可撄其锋的“兵仙”!

倘若不是天幕降世,让刘邦提前得知还有刘恒这个类他的儿子。

又有后世秦皇相助,以“太子义父”消韩信王爵被夺之恨,更能借有虚名而无实权的“太子太傅”之职让韩信“自愿”留在长安。

刘邦绝无可能留韩信性命。

【秦念:刘邦,你最大的过错,就是让兵仙蒙尘数千年——你汉室的国祚才多久?】

最悲哀的,是其实可能不止数千年。

秦念在群里有着皇帝的人设,在她虚构的剧本里可以为韩信正名。

但现实却是正史不需要逻辑。

哪怕逻辑不通那也是正史。

韩信就是谋逆被杀,就是居功自傲、恃才傲物、卖友求生……

兵仙不应蒙尘。

却蒙尘已久。

或许也将一直蒙尘下去。

好消息是后世不再重视“君臣之道”,抛去谋逆相关的部分,韩信依旧可以凭借他傲人的战绩在武将之中登顶——

他是兵仙,战无不胜的兵仙!

………

数千年……

所以,他终究还是得以正名?

韩信再度眼眶泛红。

阿母说得对,人应秉持忠义之心。

即便君王负他,即便史书诬他。

自有后世为他正名!

他不再后悔没有采用蒯彻的计策。

【刘邦:朕于天幕立誓:汉室君王不得改史,汉朝史官亦不得改史!】

真相已经被秦念披露出来,刘邦就只能转变方式。

不能再以贬低臣子来抬高君王,就只能以“不得改史”来表现痛改前非。

正如他所预想的那般。

黔首总是会轻易原谅悔过的君王。

他跌至中游的民心,以极快的速度攀升。

陈平怔住。

秦念是为韩信鸣不平,才会将韩信蒙受的冤屈尽数道来?

等等,后世秦皇虽因过度爱民,喜好直言功过,可心思也极为缜密,不应该只是这个目的。

陈平再看“群成员”,见到了刘盈刘恒。

是了。

“群”内不断有新的皇帝加入,即便秦念隐瞒此事,其他皇帝也有可能透露。

倘若秦念隐瞒不言,再由其他皇帝道出冤屈,韩信就会认为秦念也是在利用他,届时必然再生事端。

且如今秦念将韩信称为贤圣,又道出大汉是如何诬陷他。

此后汉帝便不能以谋反之名诛杀韩信。

而韩信……

此时恰有卫士回报,称淮阴侯此前已迎太子入府。

陈平不得不敬服秦念对人心的把控。

既然韩信已接纳太子为义子。

如今秦念道出一切,反倒是最好的时机。

【刘恒:唯!】

【刘秀:唯!】

刘彻撇嘴,他本来就没有改过史。

秦念才能凭借史书的内容那般讥讽于他。

都是祖宗们在骗他。

【刘彻:唯。】

【刘盈:唯!】

韩信抽出袖子,板着脸教育义子。

“你应秉持忠义之道。”

刘恒犹豫了一瞬,认真点头:“唯。”

虽然他是太子,应该不必……

好吧。

现在还只是太子。

义父确实很“傻”。

刘恒却更加敬重他。

………

老流氓就是老流氓。

秦念不禁感慨。

如果真有民心榜,刘邦这句话说出来,原本都快跌停的民心这时候应该会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