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第2/3页)

【赵匡胤:……】

李治比他阿耶还要激动!

因为李世民还没有征讨高句丽,看到这个谣言只觉莫名其妙。

而李治清楚阿耶虽未攻灭其国,但取得了极高的战果。

五年前他命诸将攻打高句丽,如今已挟大胜之势。

今岁泰山封禅,高句丽遣太子福男来侍祠,正是有臣服之意。

但李治没打算就此放过高句丽。

只是他得知高句丽高层内斗严重,命其太子福男入唐,有利于加剧内斗。

如今却见这等谣言!

李治如何能忍?

【秦念:这倒是不能怪老赵,这谣言是某个小国编出来增强“自信心”的故事。】

老赵?

赵匡胤沉默半晌。

……总比刘小猪好。

【秦念:所以朕劝你一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陛下,秦皇此言,应是说高句丽灭亡之后又复国了,并编造谣言中伤太宗皇帝。”

武照没有压低声音。

福男不通唐言,也看不见天幕。

就算他听得懂,大唐也不会再放他回去。

李治冷笑。

【李治:朕知道了。】

【李世民:怎么回事?】

【秦念:贞观十八年,你亲征高句丽,攻克十座城,因粮食将尽班师回朝。虽未能亡其国,但从战损比来看,无疑是大胜。】

【秦念:但李治未能除其根,很多很多年以后异族小国编造你被射瞎一只眼的谣言。再传回华夏,有些人就误以为你是战败而还。】

关于这个谣言的产生,秦念是真觉得可笑。

克数城后,唐军打到安市城下,高句丽别将高延寿引十五万来援安市。

“李勣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延寿等以其众降。”

攻打安市城三月不克才班师,最多也就是未能达成灭国成就,但说是大胜也不为过。

这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战败。

明朝万历年间,熊大木写了一本小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虚构安市城主的名字为梁万春,小说中描述梁万春如何抵御唐军进攻。

此时没有射眼情节。

传到朝鲜,十七世纪的朝鲜随笔集《月汀漫笔》,沿用了这个故事。

十八世纪的朝鲜小说中有诗句“千秋大胆杨万春,箭射虬髯落眸子“,梁万春变成了杨万春,出现了射眼的编造。

再往后,小说被记录为伪史,伪史在某国流传开来。

而在现代,某国教育部竟然在教科书中将公元前2333年作为该国历史起点,也就是所谓的檀君纪元,公然将伪史包装为正史。

虽然很快就在该国学术界的抗议下删除这部分内容,但足以说明该国伪史已经不只是影响民间。

拿小说情节当正史,倒不是该国独一份,西方史也是这么做的。

【李世民:唐史没记载此次战况?】

李世民看出自己虽未能亡高句丽,但秦念说雉奴“未能除其根”,分明是指雉奴承他遗志,覆灭该国。

既然如此,这种谣言又怎么会为华夏百姓所采信?

【秦念:记了。但儒家老是改史——若尽信史书,你娶弟媳不也是正史记载的“史实”吗?】

秦念是故意夸大儒家降低了正史的可信度,好让剧本里的各朝史官们慎重修史。

群里都是精通历史的人,秦念也不怕误导人。

如果群聊内容发布到外界——

那她一定会叮嘱甲方,必须标注这段话只是在夸大儒家改史的后患。

【李世民:呵!】

李世民现在是真被气笑了。

每次他以为对儒家已经足够失望的时候,儒家却还能给他创造新惊喜。

………

儒家出身的史官面色苍白。

有的史实,是君王干涉下不得不改。

但更多的史实,是他们按照儒家思想进行删改演绎,并且不觉得这么做有错。

史以载道,不符合儒家思想的部分,删改有何不可?

这是为了引导后世的君王成为仁德之君!

然而再多的狡辩,都比不过这一句“正史的可信度降低”。

儒家编纂的史书,降低了正史的可信度。

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

【刘彻:朕都要开始怜悯你了。】

御驾亲征,大胜而归。

最后被传成战败,还是被射瞎一只眼这种屈辱的战败。

因为儒家改史,以至于正史难以为其正名。

刘彻摇摇头。

果然不能放任史官改史,遗祸无穷。

这斩草除根之说,倒是大善。

【秦念:你也别乐,该国伪史中,你刘彻曾向人家称臣。】

【刘彻:???】

【秦念:高句丽所在的地方,在你那叫做卫氏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