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第2/3页)

【刘彻:这是在效仿姬周分封诸侯?】

刘彻觉得这是莫名其妙。

高祖分封异姓诸侯,是当初楚汉相争不得不封,在天下一统后就着手废除异姓王。

这李世民被誉为“天可汗”,他为什么要去效仿姬周分封诸侯?

就不怕诸侯作乱、“五霸七雄”再起?

………

李世民原本不觉得羁縻之策有问题。

甚至觉得这样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少治理的难度,不会空耗大唐国力。

可当汉武帝说出“封诸侯”时,李世民就感觉到不对劲。

不过他的羁縻之策并非分封诸侯。

【李世民:都督刺史等职虽为世袭,但不同于分封诸侯,大唐可以罢免失职官员。】

【秦念:周天子理论上也可以罢免诸侯。】

【李世民:……】

秦念摇摇头。

羁縻之策与分封制有很多区别,但很多区别都只是名义上的区别。

比如罢免失职官员这一点。

除非是当地叛乱,否则怎么定义“失职”?

指望当地百姓会冒着全族一起死的风险举报首领失职?

唐朝的羁縻之策,说白了就是拉拢当地首领来治理当地民众。

就算有天选之子跑出来举报首领失职,大唐也不可能随意罢免首领。

至于叛乱——

人家都叛乱了,还管你罢不罢免?

【秦念:人家周宣王真处决过诸侯王,至于你……李治,说说你爹罢免过几个当地首领?】

【李治:……】

李世民神情极为凝重。

他知道秦念说话虽然难听,但从来都不是无的放矢,其目的往往是绕过规则指出治国隐患。

秦念如今说羁縻之策有如姬周的分封制,羁縻之策有弊端更是后世皇帝武曌所提出的问题。

这难道是在隐晦地提醒他,大唐也会面临“诸侯作乱”?

不,还不仅仅是诸侯作乱。

李世民突然想到,秦念言贞观年间大唐疆域是汉武帝时期的两倍有余。

他虽同样更易太子,却并未引发巫蛊之乱这等祸事。

可他的声誉排名在秦念眼中,却与汉武帝不分伯仲。

难道羁縻之策引发了大唐巨祸?

【刘彻:嗤,这不还是世袭分封?】

【秦念:说羁縻之策是周朝的分封制都算辱周了。】

【刘彻:?】

【秦念:姬周分封诸侯,要么封姬姓的同宗,要么封华夏的同种,他大唐倒好,封的是当地的异族首领。】

【刘彻:朕无法理解。】

“陛下!羁縻之策不同于分封制,划分十州都督府是为了扶持亲唐势力,用于以夷制夷!”

“其中又有定襄、云中为大唐直接辖管,用以制衡其余八州,这绝非分封之制!”

李靖大破突厥,十余万突厥部众降唐。

为了安置这些人,宰相温彦博与众臣商议出羁縻府州之策。

此刻被秦念讥讽为不如周朝的分封,温彦博当然无法接受,连声辩解。

李世民更愿意相信秦念的判断。

雉奴未出言维护,就足以说明羁縻之策的弊端在雉奴一朝就已经显现。

他寿数也就五十一岁,雉奴十九年后就会继位。

短短几十年就弊大于利,李世民怎么可能愿意再采用此策?

但他还是决定转述温彦博之言,哪怕必然会引发秦念的讥讽。

因为唯有知道羁縻之策究竟有哪些弊端,才能设法避免。

【李世民:朕本欲在漠南设置十州都督府,其中八州为羁縻州,二府为直辖。八州以夷制夷,亦可以相互制衡;二府监管八州,既可镇压叛乱,亦可调动羁縻州府军队平乱。】

看到“欲”字,秦念就知道大唐的羁縻州府制还没有正式施行。

甲方卡在李世民灭突厥成为“天可汗”、又还没有系统性采用羁縻政策的这个时间。

这应该就是唐太宗时期需要处理的意难平。

【秦念:刘邦也觉得分封同姓王能够拱卫中央,可调用诸侯军队平叛平乱。他封的可都是刘姓宗室,后果你看到了。羁縻府州封了一群异族诸侯,你觉得会是什么后果?】

【刘邦:咳,朕已经决定采用推恩令。】

【秦念:对,人家汉朝还有推恩令,你大唐在干什么?】

【李世民:……】

“汉朝分封同姓诸侯,很快就引发七国之乱。我大唐用的是尚且不如汉朝分封制的羁縻之策,诸位认为会是什么后果?”

李世民冷声问道。

温彦博这才意识到秦念并非单纯反对羁縻之策,而是羁縻之策造成了比七国之乱更严重的后果。

难怪房玄龄等人一直静默不语,他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臣认为应将突厥人尽数遣返草原,命他们远离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