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各朝各代的农民怔然望天。
最苦的是他们。
他们知道自己苦, 也习惯了自己苦,甚至不觉得苦有问题。
能活下去就好,哪里会去想什么“积攒财富改变命运”?
命运……不是天定吗?
怎么能去更改?
【秦念:不去改变农民的苦, 只想着把农民牢牢禁锢在农田里。如果这叫做爱民,那可真是古往今来最大的笑话。】
天地寂然。
后世秦皇竟然认为让农者务其农,不是爱民?
可此刻,却没人能指责秦念所言荒谬。
民心榜首,万民所向。
连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心都会上下波动,而秦念稳居第一,岿然不动。
天幕禁止谎言。
秦念的每一句话,都是他的治政方式。
在他治下,农工商皆可参加科举, 且——
农民不再那么“苦”?
【嬴政:农田无农, 税与粮由何而来?】
诸帝皆寂之时, 嬴政打破了沉默。
他不在乎被指责不爱民。
他也不觉得自己爱民。
若秦念能给出不误国事的政策,嬴政也不会拒绝。
嬴政在乎的,是自身的权势与大秦的社稷。
【秦念:西周农具是耒耜,亩产约四十千克。各朝各代的重量单位不一致, 请自行换算。】
【秦念:刘邦时期有铁制农具, 亩产约七十千克;李世民时期长曲辕犁普及, 亩产约一百四十千克。】
【秦念:这是在各朝各代皆抑工的情况下,工业对农业的促进。祖龙,墨家不是只能研发攻城利器,全力支持他们研制农具,加上农家的育种沤肥技术——后世亩产可以是秦时的七倍以上。】
以上数据都是秦念从网上获取, 无法确保真实性。
但秦念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耕作技术的发展, 只看各朝人口数据也能判断出粮食在不断增产。
“七倍”的说法是她按照搜索获得的清朝平均亩产数据略作夸大。
——秦念不能以现代的亩产作为基数, 毕竟她扮演的是嘉庆时期造反上位的皇帝。
就算这些数据有问题,但只要理论上群成员无法证伪,她就不会违规。
七倍之数放在大秦,那已经意味着足足超出六倍的余粮。
秦念确定这个数据足以作为各朝皇帝重视工业的台阶。
【嬴政:……七倍?!】
嬴政难得惊愕至此。
让墨家研制农具,竟会有如此效用?
七倍亩产……
嬴政已经知晓秦念想说什么:
抑工的结果,是亩产增长变慢,故而农民税赋严重,无法积累财富。
如此看来,果真不该抑工。
大秦的墨家弟子也是呆愣许久。
作为兴于工农的学派,墨家弟子对农民与匠户的感情极为深厚。
七倍亩产!
如此难以置信的倍差,在看到周汉唐的亩产对比时,就显得有理有据。
【秦念:不仅产量会上升,更先进的机械也能使得农民务农时更省力,耕作更多田地。农民数量减少不会降低粮食产量,工业的发展又将反过来继续促进粮食的产量。】
【秦念:产量上升,农民数量减少,农民的收益也将增加。如此正向循环,又何需抑制工商以阻止农民离开田地?】
【嬴政:大善。】
秦念再次打开搜索引擎,了解适用大秦的冶钢法与现代改进的农具后,连同易开采的矿产位置一起发在群里。
如果只是她在复制粘贴,就太像水时长。
好在如她所料:各位群成员果然会打配合,有人追问具体地点,也有人追问农具及冶钢法的各项细节。
这有来有回,就属于正常的扮演。
各朝皇帝甚至还会补充秦念没有提及的矿产位置。
群里的扮演者都很敬业,该知道位置的人知道,不该知道的人不知道。
某些露天矿早就被开采完毕,只能在史书上窥得一二,秦念也不确定具体位置,应该是当朝皇帝的扮演者自行编造。
还有一些矿区秦念完全没印象,有可能是记载于她未曾看过的古籍,也有可能是扮演者随口编造。
反正秦念看不出漏洞。
【李世民:今日方知抑工商之害,多谢秦皇指正,自此唐律解除工商不得参与科举的禁令。】
李世民一向善于采纳他人的建议。
冶钢法与农具都可交由工部,铜铁矿的位置更是解大唐的燃眉之急。
哪朝哪代不缺铜铁?
如此一来,不仅军器监不缺铜铁,亦可制作大量农具提升粮食产量。
现在需要担忧的反倒是如此多矿,应由谁去开采——
那十余万突厥人,正愁不知该如何安置。
十余万异族,或许还不够用。
李世民已经彻底摒弃儒家的怀柔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