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秦念:因为得位不正, 他还大规模封赏功臣的亲属为官,数量也有数千人。】

【秦念:他这么做应是为了让自己提拔的官吏取代你朝的官吏,又由于提拔的几乎都是文臣, 文官垄断官场,彻底塑造大宋重文抑武的风气。】

【赵匡胤:此番不会再有此事。】

秦念没有说宋太祖搞职权分割、官职分离也会导致冗官,但这已经是代价最小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且大宋的财政完全能够负担得起这个程度的冗官。

假如赵光义完全照抄宋太祖的政策,冗官还真不至于到后期那个地步。

【秦念:冗官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出在你的流民安置政策,招抚了大量流民充任的胥吏。】

【赵匡胤:朕已知此策之谬误,往后必皆用“以工代赈”之法替换。】

赵匡胤在认错,最焦躁的却是朱元璋。

宋朝最严重的三冗问题,其中的冗兵冗官竟然都与宋太祖一句“唯养兵为百代之利”有关。

而他朱元璋, 可是在二十几年前就开始编纂《祖训录》。

大明亡于异族, 难道也和他留下的祖训有关?

这个疑问甚至都不能算疑问。

就目前所见, 朱元璋就已经意识到“低薪养官”“富养宗室”极有可能遗祸后世。

【秦念:冗官形成巨大的利益集团后,后世宋帝有人想要变法,也无法功成。】

【赵匡胤:德昭!】

【赵德昭:我必遵父皇之意!】

见秦念道出大宋的种种弊病,赵德昭反而安心。

他最怕的就是什么都不懂, 反而伤国之根本。

如今得知弊病所在, 他就有了治政的目标。

【秦念:赵匡胤, 后世并不认为你能和二凤比肩。】

【赵匡胤:朕知道。】

前四人中,唯有他不是“千古一帝”。

秦念将大宋许多问题点出,不留半点情面。

但赵匡胤对他并无怨言。

他清楚一旦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再结合秦念谈其他皇帝时的各种政策,大宋的国力必然迎来暴涨。

【秦念:但在文治上, 朕认为你要高于二凤, 说是朕之前的第一人也不为过。】

富宋的富, 就是宋太祖最大的文治——

宋时工商农的地位皆远超其他封建王朝。

赵匡胤没能跻身千古一帝,完全是武功拖累文治。

更令人惋惜的是宋太祖并非没有实现武功的能力,而是他死得太早。

以宋之富,若是能配上大一统的武功,“唐宗宋祖”或许真能算作并列关系。

但即便武功不够,凭借为富宋奠定基础、终结五代十国重塑人伦道德,也足以让赵匡胤跻身声誉榜前九。

【赵匡胤:这……朕不敢当。】

【李世民:朕亦觉文治不及你。】

看到赵匡胤种种富国之政,李世民自叹弗如。

秦念曾言农工商的相互促进,他对此虽极为欣赏,却也还是颇有顾虑。

直至今日看到赵匡胤的治政之后,李世民才明白这种相互促进有着怎样可怕的潜力。

宋朝没有完成大一统,太原以北皆在异族掌控下,疆域远不及大唐的一半。

却有着三倍于大唐的富裕!

若不是赵光义弑兄篡权,在这样富裕的财力支撑下,加上赵匡胤部署北伐时的表现——

赵匡胤治下,宋朝必不会仅限于中原之地。

【刘彻:秦念,你自认文治武功皆居首位?】

刘彻很是看不惯秦念的自负。

【秦念:不,朕只是文治居首,武功居首者只能是祖龙。】

秦念当然得认为自己文治第一,不然怎么配得上民心榜首的位置?

至于为什么说武功居首为祖龙,那当然是因为“始皇帝”。

有人认为大一统思想早已有之,故而始皇帝不能被赋予“大一统”功绩。

郡县制也是早已有之,始皇帝一统六国也不过是继承六代秦王遗泽。

这话说的,就好像是个人都能替换嬴政当这个始皇帝。

时势造英雄这话没错。

但那也得本身是英雄,才能为时势所造就。

换做他人,真能一统天下并选定郡县制治国,彻底改变华夏进程?

统一六国,在分封与郡县的抉择中选定郡县制,以大魄力统一文字与度量衡,以秦法重定华夏秩序者——

始皇帝。

嬴政。

【嬴政:……】

嬴政嘴角上扬。

【刘彻:秦朝的疆域还没汉朝广阔。】

刘彻并非不认可始皇帝的武功,只是不服秦念将文治武功居首者皆归于秦。

【秦念:开创的功绩远高于继承。】

【刘彻:……】

“所谓千古一帝,其必有突破时代限制的开创性功业。汉武帝的功业,在于为华夏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