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2/3页)

【朱棣:父皇!秦王朱樉罪行累累,其罪当诛!】

朱棣不能让秦念继续说下去。

三朝民心都已跌至新的低点,倘若被冤杀的文臣武将皆叛,大明危矣!

他与朱允炆两朝,那些臣子皆已被诛全族,或许不会如此严重。

但父皇一朝,民心过低、番邦异族离心、文臣武将反叛——

必是危如累卵!

………

朱元璋并不知道自己此后究竟冤杀了多少文臣武将。

但朱棣的骤然发声,就是在警示他。

自鄱阳湖水战之后,朱元璋就再也没有受到过此等威胁。

然而此刻,他却是即将要被迫杀子?

【朱元璋:他毕竟是朕的亲子,秦皇,朕将其永禁于京师,令其不得再虐民,可好?】

朱元璋双目赤红。

他已经忘了上一次这般示弱,是多少年前的事情。

但朱樉是他的嫡子!

纵然是示弱,是哀求,他也想要留下朱樉的性命。

而且不止是朱樉,朱元璋清楚杀了第二子朱樉,第七子朱榑也难保其性命!

【秦念:三年后,朱樉就会被忍无可忍的大明百姓所杀。朱元璋,惯子如杀子,这些畜生是你惯出来的。】

“谁敢刺杀孤!是哪些贱民敢刺杀孤!”

朱樉并不愚笨,甚至还屡次出征得胜。

他看得出秦念是想让他死,父皇虽欲包庇他,这秦念却苦苦相逼!

惊恐之下,朱樉已经不敢往下想,只敢就三年后的刺杀而怒。

秦王府诸宫人跪倒一片,此刻无人敢言。

府内的死寂,令朱樉从惊恐转变为暴怒,抄起手边之物尽数砸向宫人:

“是不是你们!是不是你们想要刺杀孤!”

【朱元璋:朕本以为亲亲相隐……是人之常情……朕、痛悔!】

惯子如杀子。

这五个字令朱元璋几乎不能站立。

但推卸责任也是人之常情。

朱元璋此刻将恨意投向了儒家——是儒家之学教他亲亲相隐,教他庇护宗室!

………

各朝大儒皆觉不解。

明朝的开国皇帝惯子如此,却怪罪于儒家的“亲亲相隐”?

【秦念:亲亲相隐,说得好听。不过是宗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以伦理之名行纵容犯罪之实。】

其实现代也有类似亲亲相隐的条例:

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司法实践中,对于近亲属的窝藏包庇行为,量刑时往往会从轻处罚。

这是尊重人伦亲情,不鼓励包庇。

而在古代,包庇亲属犯罪不仅不算犯罪,反过来告发亲属那才叫犯罪。

这就是鼓励亲属之间互相包庇。

比如《唐律疏议》记载:“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哪怕所告之事属实,有期徒刑两年。

甚至就算告发的是谋逆大罪,也只是减罪一等:“其告事重者,减所告罪一等”,照样算犯罪。

“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子女状告祖父母、父母,处以绞刑(有告发谋逆重罪、母亲杀死父亲、养父母杀害生父母等例外条款)。

就这种律法,说白了就是在纵容犯罪。

【秦念:儒家也别狡辩孔子的亲亲相隐只针对小罪,正是小罪被隐,才会酿成大罪,最终养出朱檀朱樉朱榑这三畜生!】

董仲舒怔然片刻,再度苦笑。

“宗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以伦理之名行纵容犯罪之实”。

“小罪被隐,才会酿成大罪”。

三句话,将亲亲相隐的弊端彻底揭露。

董仲舒甚至不敢以人伦为“亲亲相隐”辩护。

朱檀朱榑做了什么尚且无从得知,而这朱樉所为,虐杀宫人、阉割□□、掳掠幼女、逼迫百姓典卖儿女……

难道明朝皇帝庇护出这样的皇子,就是儒家所想要的人伦吗?

“大义灭亲”亦不能用于维护“亲亲相隐”。

正如秦念所言,正是因为亲亲相隐,才会酿成需要大义灭亲的重罪。

………

各朝、甚至包括秦朝,都为“亲亲相隐”被驳斥而心惊。

就连大秦的律法,都有“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这样明显遵从亲亲相隐的条文!

“李斯,继续修改律法。”

嬴政思忖片刻,就作出了决定。

“唯。”

李斯心中虽有万般无奈,但陛下的诏令必须遵从。

他的无奈,在于因后世秦皇而起的政务实在是……

太多了。

【朱元璋:……非杀不可?】

朱元璋心知秦念之言,既是在否定儒家的亲亲相隐,也是在催促他尽快处置朱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