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原来这是借钱。

不能像白鹿皮币一般, 勒索到的钱就是他的。

但即便只是借钱,刘彻也知道纸钞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这是一笔随时可以借到的天量财富!

【朱元璋:……】

【秦念:朱重八,你将大明的信誉透支光了, 后世明帝无法再向百姓借钱,你朝亡国的另一大原因就是穷到发不出军饷。而异族能以三十万奴役一亿,也是因为大明百姓宁愿相信异族也不愿再相信你朱明。】

这话当然是秦念在恐吓剧本中的各王朝重视国家信誉。

百姓不再信任朱明,成化年间就被百姓拒用的大明宝钞显然不是主要原因。

大明宝钞主要是在财政方面影响明朝的存亡。

但她这话也不是毫无道理。

放在现代,国家信誉破产后换个执政党,推翻前任一切执政措施。

只要改革的方式正确,国家信誉就能慢慢恢复。

但在血缘继承制的封建王朝,不可能与前任皇帝完全切割——除非是改朝换代。

明朝再想发行纸钞,获取百姓信任的难度必然远超各朝。

正如北宋交子破产后, 南宋又发行会子, 但百姓并不完全信任, 始终无法足额使用。不久后会子市价下跌,百姓迅速弃用。

【朱元璋:朕当如何弥补?】

朱元璋此刻才明白,肆意发行纸钞实则是透支大明的国家信誉。

只借不还,谁还愿意借?

最终大明宝钞如同废纸, 这就是后果。

朱元璋只能询问当如何弥补。

………

燕王朱棣和皇帝朱棣都紧紧盯着天幕。

前者大明宝钞已经贬值九成以上。

后者更是贬值百中九十八!

宝钞的贬值, 竟是国家信誉的崩塌!

【秦念:欠债还钱, 天经地义。你发行了多少纸钞,就是欠了百姓多少钱——发行十七年,把国库清空你也还不起这笔巨债。】

【朱元璋:……】

想到大明十七年来发行了数亿贯大明宝钞,朱元璋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他竟是欠下如此巨债?

【秦念:还有更惨的——朱棣,看着你爹给你留下的天量巨债, 请问你现在是什么心情?】

【朱棣:……】

燕王朱棣:“……”

看着天幕上的自己沉默以对, 朱棣同样无言。

他还没靖难成功, 就已经要面临父皇留下的这笔巨债了吗?

甚至还有朱允炆欠下的债。

………

完全没被提及的朱允炆极为茫然。

他明明就在群里,但秦念似乎只认可燕王朱棣。

可看天幕看到现在,朱允炆竟觉得秦念这么做无可厚非。

………

明朝之前的诸帝皆是深感庆幸。

于开国皇帝,便是原来他们还有“国家信誉”未使用。

于其他皇帝,那便是先帝原来给他们留下了未曾被透支的“国家信誉”。

这大明欠下的“巨债”,不好还啊。

【秦念:朱重八,朕现在说你朝是自古以来最穷的一朝,你有异议吗?】

【朱元璋:……无异议。】

开国便欠下如此巨债的王朝,仅有他大明。

还就是他朱元璋欠下的。

【秦念:既然你承认了,朕为大明百姓计,只能帮你捋捋怎么还债,来重建百姓对国家的信任。】

【朱元璋:请秦皇教我!】

朱元璋终于体会此前五个皇帝对秦念为何那般礼遇。

大明的“巨债”,朱元璋清楚所有臣子、甚至全天下都给不出还债的办法。

十七年的时间里,大明宝钞发行了数亿贯之巨!

但秦念居然可以给出对策!

想到秦念提出“纪念钞”这等奇策,朱元璋相信也只有她能助大明重建国家信誉。

【秦念:在说如何还债之前,朕必须先谈你的反向朝贡。】

【刘彻:反向朝贡?明朝向异族朝贡?】

心情极佳的刘彻再度出言。

贫困之际,骤然发现祖宗其实还给他留下了“国家信誉”这笔“巨财”,他怎能不喜?

虽然纸张都还没做出来,但刘彻向来自信。

【朱元璋:朕只是厚往薄来……】

这话还没说完,朱元璋就知道秦念会怎么骂他。

于是尾音几近于无,可惜依旧为天幕所收录。

【秦念:朱重八,你是在强借百姓的钱,用来给全世界朝贡。】

【朱元璋:……】

朱元璋无言以对。

大明宝钞就是在“强借”百姓之财。

而厚往薄来,就有如负债之人用借来的钱赏赐他人。

【秦念:诸藩国为了获取巨利称颂几句天朝上国,你大明的皇帝就乐得找不着北,开开心心给异族送钱,这是何等愚蠢的行径?】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