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第2/3页)
醒后“悲不能寐”,立即查看历书,发现次日是吉日,就领百官和旧臣前往陵园拜祭。
拜祭结束后回到宫中,看到太后镜匣中的梳妆之物,“感动悲涕”。
【刘炟:炟拜见大父、阿父!】
刘炟找到了刘肇。
自己应是改立皇后抚养的第四子刘肇为太子。
看着刘肇在声誉榜上的排名,刘炟微微颔首。
窦皇后看着天幕,很是高兴。
她不断向陛下诬告宋贵人,刘炟对宋贵人和太子已有疏离之意。
刘肇既然名列天幕,她知道自己的谋划必然功成。
【刘秀:皆善。】
【刘邦:王莽是何人?】
见刘秀已与后人相认,刘邦立即询问王莽。
历史话题中突然出现这个人,且此人声誉榜排在尾部。
刘邦怀疑他就是那个篡汉的“文臣”。
【刘秀:王莽为篡汉逆臣,其先祖为济北王田安,田安有子王始。】
刘邦冷下脸。
田安之子王始?
他知道刘秀的用意,立即派人去抓捕田安的后人。
篡汉之人,不应存于世。
………
太后吕雉同样派人去诛杀王始及其后人。
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询都派人去查王始的后人。
【刘秀:武帝时,王莽之曾祖为王贺,曾官至绣衣御史。因逐捕“盗贼”时不称职而被免职,叹“吾闻活千人有封子孙,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
刘秀这是要汉皇们早日斩草除根?
可汉光武帝是连杀兄之仇都能容忍的皇帝。
朱鲔曾是绿林军首领之一,拥立刘玄称帝之后,劝说刘玄杀死刘秀的兄长刘縯,还劝说刘玄不要派刘秀招抚河北。
而刘秀是在这次招抚河北中壮大势力,并迎娶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从而与真定王刘杨联盟。
此后朱鲔困守洛阳,刘秀承诺:
“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
朱鲔出城投降后,刘秀遵守承诺没有杀他,还拜他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此后朱鲔官至少府,子孙传封数代。
但转念一想,秦念就意识到汉光武帝饶恕朱鲔,是为大局放下私怨。
而王莽篡汉之后致使“百姓虚耗,十有二存”,刘秀报出王莽的先祖来阻止这件事的发生,合情合理。
【刘彻:王贺是谁?】
刘彻冷声问道。
他对王贺此人毫无印象,但刘秀说这人因失职被罢免,王贺却说什么救活千人能让子孙得到封赏,救活万人其后代就会兴盛——
兴盛的方式,居然是其后篡汉?!
在“活万人”上失职,那就只能是这些人该杀,王贺却放过了他们!
………
“被罢免的绣衣御史王贺?”
刘弗陵看向霍光。
他对这个人毫无印象。
“王贺是廷尉史王禁之父,当初王贺奉先帝之命追捕魏郡大盗坚卢等人的同党和捕盗不力的官吏,但王贺将这些人全都释放,因此被免职。”
霍光无需思索就已经作答。
他十八岁时就侍奉先帝左右,受先帝信重三十年。
“当如何处置王禁?”刘弗陵眉头紧皱。
他不嗜杀,就像此前他就只是让霍光休妻。
之后又在刘病已的私下劝谏中,将显的子嗣也尽皆免职。
——刘弗陵很担心霍光会因此有怨言,但霍光不仅将子嗣免职,还主动将其他霍氏族人也调离要职。
但王禁的曾孙王莽不同,那是谋朝篡位的逆贼!
“陛下,可先捕王禁全族,再观天幕后续。”
………
刘询命人抓捕王禁全族。
没有直接下令将其族诛,是在等刘秀说出王莽的母族。
【刘秀:王贺处东平陵,字翁孺。】
刘秀原想道出王贺父祖之名,但为天幕所阻,就只能道出王贺此时所在。
如此这般就已然足够。
【刘秀:王莽篡汉之后倒行逆施,致使生民涂炭,汉家百姓死者数千万,十仅存二。】
刘彻时期。
王贺惊恐地望着天幕。
死者数千万,十仅存二!
他不知此后发生了什么,但仅从天幕,看到的却是自己“活万人”,他的后人竟是害死数千万人!
怎会如此?
倘若知道会有如此后人,王贺宁愿早日自裁以谢天下!
【刘彻:朕要诛其全族!!!】
【刘邦:此人竟暴虐至此?!】
刘邦难得如此动怒。
倘若此前知其后人篡汉,他还只是想诛杀王始及其后人。
但在此刻,他想杀的就不仅是王始!
【秦念:提前扼杀王莽,你朝依旧会亡国。】
秦念说这话,是为了引出“西汉究竟因何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