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刘邦:显灵传国必非朕所为!】

刘邦当即否认。

“子弄父兵, 罪当笞”可以当是他所言。

但他绝无可能传位王莽此人!

澄清之余,刘邦也只得感慨天命之说果真后患无穷。

当年他以赤帝子斩白蛇假称天命,王莽篡汉假称天命就编造是他显灵传位。

【刘彻:……】

刘彻切齿, 立即下令召董仲舒入长安。

此前秦念曾言董仲舒可于“纪念钞”中书写银钞,刘彻不愿让其书写,故而没有征召他。

如今他后悔了。

假如董仲舒就在眼前,刘彻就可以直接质问于他:

“你所谓的天命,就是让王莽这等致使‘汉家百姓死者数千万’之人得以篡国?”

此刻的董仲舒长叹一声。

得知明儒走到何等地步时,他就明白自己大错特错。

【秦念:对了,忘记告诉你——刘小猪,刘秀是你兄弟的后人,不是你的后人。】

【刘秀:……】

刘秀只能感激秦念没有将五世祖刘发之名道出。

虽说早在武帝元光六年时, 五世祖就已然离世, 谥为长沙定王, 且高祖父刘买并非袭封爵位之人。

但秦念若是说出五世祖之名,刘秀清楚彼时的高祖父极有可能受到牵连。

【刘彻:!!!】

刘彻虽然怒极,但没有于天幕出声。

王莽篡汉,西汉已亡。

刘秀以远支宗室的身份复汉, 已是万幸——

可刘彻依旧盛怒!

“陛下息怒, 既有天幕点出社稷隐患, 此世定不会有王莽之事。”

卫青连忙劝慰陛下。

【秦念:王莽篡汉时,获得无数儒生的支持。倒也不奇怪,这帮儒生本来就是谁得势跪谁,“去乱存祀为仁也”嘛。】

建武年间的儒生曾以宋明儒生为耻。

此刻被讥讽“谁得势跪谁”,部分儒生被骂得低下头, 也有部分儒生不满秦念的指责, 尤其是经历王莽篡汉的那部分儒生。

他们不是支持王莽, 分明是王莽伪作谦恭欺骗了他们!

王莽曾经行为恭谨,礼贤下士又清廉俭朴。

他的儿子王获杀了家奴,王莽还大义灭亲。

儒生只是不知王莽狼子野心才为其所蒙骗,怎能说他们是“谁得势跪谁”?

王莽篡位之后,也有彭宣、王崇、邴汉等人辞官归乡!

“辞官的儒生有多少人,臣服王莽的儒生又有多少人?”

历经七次天幕,已有不少人知道该如何应对儒生的狡辩之词。

【秦念:至于王莽所建新朝的覆灭——西汉末期这个烂摊子,王莽这个真信儒家学说、试图复周礼治国的蠢货救不了。】

【刘秀:若是秦皇,会如何救世?】

早在秦念说出土地兼并是如何致使王朝覆灭时,刘秀就已经代入西汉末年。

土地兼并严重、地方豪强林立、蠹虫庸官满朝、灾祸不断、流民四起。

两年后自己度田都遭遇“群盗并起”,西汉末年的汉帝就更加无力度田,更无法迁徙豪富。

若无天幕则难以解决土地兼并,天灾必起民变。

可观秦念此言,似是认为西汉末年还有救?

【秦念:唯有一策:分田地。】

【刘秀:……井田制?】

刘秀迟疑。

王莽同样采用分地之策,但秦念早就说过井田制无法施行。

为何她给出的办法还是分田地?

【秦念:王莽的井田制是妄想权贵豪富主动交出土地,但朕不会有这种妄想。】

【刘秀:若无天幕,强迫地主交出土地,只会引发流民四起。】

刘秀越发不解。

这都是秦念说土地兼并之害时所提及的危患。

为何此时秦念又不怕生变?

【秦念:王莽篡汉之后,曾主动挑起与多方异族的战争——也只有正统儒生才会这么推崇“复周礼”,不顾当下的现实,非要把汉朝封的异族王在名义上改成侯。】

《中国人口通史》认为,王莽挑起对外战争,是因为托古改制的失败加深了社会矛盾。

为了缓和国内矛盾,王莽故意发动战争,想让丁壮人口大量死亡,使人民疲于奔命,无暇谋反。

但如果只是为了减少人口,最佳的做法其实是只挑起和匈奴的战争,在战争中消耗人口。

还能开疆拓土,为自己积累声望,没必要挑起多方战争。

“贬句町王为侯;西出者至西域,尽改其王为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单于印,改汉印文,去玺曰章……单于大怒,而句町、西域后卒以此皆畔。”

这更像是王莽盲目复周礼的举动——

周礼只承认周天子为王。

………

东汉及之后各朝的儒生不得不直面现实:

其祸甚于桀纣的王莽在后世看来,就是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