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张苍震惊地望着后世秦皇对“纵比、横比、同比、环比”的解释。

他精通算数, 本以为此前的“经济学”已是“数学”应用于国政的最佳方式。

如今才发现他远远低估了数学的作用。

这可以监控“军屯区”的四比,亦能用于监控各地的赋税。

甚至不止是赋税,在任何有关“数字”的国政, 四比皆有大用!

【朱元璋:同班纵比?可军卒服役期若为五年,又如何纵比?】

朱元璋连忙问道。

他虽不通算数,但秦念解释得非常清楚。

倘若是如今的军屯制也就罢了,军户终身为军户,可进行纵比。

但秦念明显不认可这种终身军户制,说的是五年服役期。

五年即退役,如何能够纵向对比?

【秦念:初次划分军屯耕地时,将可供五人耕作的土地编号为1234567890——编号前段应是所在郡县乡的编号方便审阅,班内人员的变动不影响土地编号。五年退役制下, 应保障班内始终为老带新模式, 比如退两人补两人。】

【朱元璋:……秦皇大才。】

朱元璋明白固定编号的好处。

大明的军屯制随着军户的生老病死, 耕地需要不断重新划分。

这就给了军官豪强吞并土地的机会。

而这土地编号固定、军卒五年一换的制度,谁敢侵占土地,四比之下无所遁形。

………

老带新模式?

李世民立即就明白秦念所指:

八个老兵带两个新兵,能最大程度维系军队的战斗力。

【嬴政:既然是以十人计军功, 为何只给供五人耕作之地?】

【秦念:这块地足以供养十人, 精耕细作之下可以产出更多余粮换取军功, 减轻国家养军的压力。军队最重要的是战斗力而不是种地,只给一半的地是为了留出训练的时间。等到国富之时,就该废除军屯制转向全职训练。】

【嬴政:五年服役制下,军队人数会不断变化。】

大秦本是耕战制。

但秦念言“全职训练”,嬴政知道这是与“提升军士待遇”相对。

若待遇太高, 军卒却将过多时间用于耕作, 这就如同国家雇佣农民种地, 显然不可取。

既然是等到国富之时,那就不是现在需要考虑的事情。

只是五年服役制下,军队人数若是超出编号,就应增加军屯地并赋予编号。

可等到人数不够,这些多出来的编号之地又当如何?

又怎么确保老带新?

【秦念:常备军队的数量应当相对固定,适时调整。征兵年龄为18-25之间,就是留出调整的空间,优先自愿参军者,其次为年长者。】

【嬴政:善。】

嬴政颔首。

以军屯制缓解军粮之缺后,秦念所言的五年兵役制就比原本的戍役更适合统一六国后的大秦。

尤其适用于内地郡县的驻军。

届时不仅无需供给这部分驻军的粮食,还能将缴纳的粮食就近运往边疆。

【秦念:军屯制下可免除正卒役,体弱者优先在郡县内军屯。渴望建立功勋的军卒可以申请前往边疆服役,只要体魄合格就优先择取。苦寒之地即使没有发生战争且不能耕作,也应按照服役的年限获得军功,且所有待遇一概从优。】

【秦念:战事若起,可调郡县兵参战,五十岁以下的退役兵暂时填补郡县兵空额,若战事需要再调取退役兵。】

“陛下,臣认为可行!”

王翦来咸阳只是想教导韩信,已不愿参与军政之事。

此次入朝,是因这次天幕定是两位秦皇之一,故陛下诏令他务必入朝。

他原本只打算旁观,不参与议策。

然而军屯制一出,王翦不得不出言。

他清楚边军倘若皆为渴求战功或体魄强健者,这种军队将有着何等可怕的战斗力!

郡县兵、退役兵的调动,更是让王翦看到五年服役制的最大优点——

大量接受过长期军事训练的预备兵源。

【嬴政:可。】

此言一出,嬴政的民心上升十余名。

正卒役指的是秦人需在郡县内服役一年,含军事训练及本地戍守。

此役免除,所谓的“五年基础兵役”实则为四年。

服满兵役之后,除了面临战事,退役兵将不必再担忧戍役!

军屯制下,体弱之人可在郡县内军屯,靠耕作的粮食获取军功,死亡率也将大大降低。

而戍守边境,即便没有战事,也能获得军功。

如此算来,对于绝大多数秦人,已是好处多过坏处!

【朱元璋:良将难求,将军应不只服役五年?】

【秦念:以军功获取爵位者,可凭借爵位主动申请晋升的机会。不同的军职服役年限不同,如伍长及军卒五年、班长七年、连长九年等,特殊兵种可适当延长服役年限,应按实际情况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