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一只绣花鞋 这难道就是我摸鱼的报应。……

曾经上浦纺织厂的三号生产车间, 是最为老旧的关键器脏,空气里是一股浓重的机油味、棉絮以及陈年腐朽铁锈的腥味。

其中最老旧的机器,是民国时期的“进口货”, 在当年也曾是纺织厂的“骄傲”, 五台汉斯国织布机, 如同拄着拐杖的老人在瓷砖地板上走路, 每走一步,都要发出沉重刺耳的哐当声。

工人在车间里说话都要大着嗓门喊, 上了年纪的工人耳朵不灵便是家常便饭。

秦想想皱了皱眉, 心想:这什么僵尸机器?这都成毛僵了。

这还修个屁,要不报废算了?

然而, 尽管机器再老旧,也是纺织厂工人们的老伙计,是陪伴多年的好朋友, 说扔, 以葛师傅为首的老工人哪里舍得?

可不报废的话, 又着实耽搁生产。

秦想想才待了一会儿,有台问题最严重的二号机子卡死了。葛师傅带着几个徒弟围着修理,忙活了半天,累得一身大汗,可机器无情, 一点儿都不顾及他们的辛劳,就是宕机摸鱼。

秦想想:“……”

你说工人努力干活了吗?也确实努力干活了。

生产出什么东西了吗?约等于无用功。

“这鬼佬机器——呸, 赶紧给老子恢复了!”葛师傅在机器上踢了一脚。

尽管他话里说的凶狠,但秦想想能感觉到他们修机器时非常“温柔”,甚至带着一股虔诚,也许在对方的记忆中, 这些机器不是行将就木的老古董,而是工厂的骄傲。

他们把这些机器看得太重了,也不敢大拆大改,总是想着法子维持原样。

老工人对旧机器有感情,年轻的新工人渴望更换先进的新机器,这是新老机器的矛盾,也是新老工人的矛盾。

葛师傅带着徒弟学习维护旧机器——其实已经没必要了。

徒劳无功。

总得有个人做坏人,要么彻底整改,要么直接报废,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消磨工人的精力。

“史师傅,这机器交给你来改!改坏了我来担责。”秦想想示意史开北去试一试。

葛师傅等人愣住,脸上升起被侮辱的恼怒,“秦厂长,你要做什么?这可不是儿戏!这是高级精密机器!他来修机器?他是哪个工厂的老技工?多少级了?”

“他根本没有级别!就是个完完全全的门外汉!”

闷不吭声不爱说话的史师傅,把葛师傅的话当成是耳旁风,他只是有些陶醉的看着眼前复杂的机器,他蹲下身,打开自己的工具包,里面是各种乱七八糟他收集来的零件,锉刀、卡尺、小齿轮……

“这些玩意能修机器?”葛师傅的徒弟在旁边嗤笑,他们虽然修的是老古董机器,可是工具箱都是新的,“跟那些自行组装自行车的人一个样,他不会以为这跟组装自行车一样简单?”

史师傅不搭理他,仔细检查了几个关键位置,弓起指节敲了敲,耳朵静静探听声音,随后他用一根铁丝弯成钩子,如同外科医生做手术一般,从机器深处勾出一团团沾满油污的棉线。

葛师傅见状愣住,是这个地方出了问题?他们刚才竟然没发现。

史师傅看着眼前复杂的机器,想到了秦想想对机器的要求,要减少噪音,没有更换所有部件的条件,那就要给机器设置缓冲减震装置。

还有个磨损老旧的齿轮,找不到合适的替换尺寸,石师傅从工具包里找出一个不知道在哪捡回的铜齿轮,用工具慢慢将其进行打磨,最后经过卡尺测量,将改造后的“新齿轮”替换掉磨损老旧齿轮。

……

经过整修之后,机器重新启动,曾经哐当哐当的巨响,变成了沉闷的噗噗声,噪音骤降。

史师傅在机器启动后,又将耳朵贴上去听动静,来回好几次调整螺丝的松紧,机器运行的声音变得越发平稳,均匀。

“这……这……机器好了?”

葛师傅的几个徒弟面面相觑,曾经他们搞不定的机器,竟然被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师傅给修好了?

这到底是哪里来的高人?

所有人的目光不禁转向了靠在门口,似乎在阅读手上文件的新厂长秦想想。

“厂长!厂长!”

史师傅修理机器的整个过程,秦想想没有耐心看,但她也不想离开厂房,打着围观修机器的名义——摸鱼。

她倒是没有摸鱼睡觉,而是在摸鱼看小说。

六七十年代流行过很多手抄本小说,比较有名点的,大概就有秦想想手里的这一本《一只绣花鞋》,这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手抄本故事,内容特别惊险又刺激。

这是一部悬疑谍战反特务的小说,主角对抗特务组织“梅花党”,明明是一本反特务小说,但是情节特别诡异吓人,具有浓浓的中式恐怖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