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大感震撼 从一开始,我是不想的。……
秦想想选择把欧阳老爷子送去特区鹏城, 指导工厂厂区建设,还真是“慧眼识英才”,别的方面暂且不提, 老爷子在这方面真有三板斧。
到了特区, 欧阳老爷子还召集了一批船舶军工老伙计, 一起过来研究这防潮建筑设计。
他们准备为厂房设计双层墙体, 内墙和外墙 留出一条通风道,能够形成空气流动, 带走湿气。有过生活经验的都知道, 缝隙留的越小,其中通过的风流速越大。
厂房还要设计高窗和通风塔, 让潮湿空气无法滞留,地面上也设计三层防潮地面,同时欧阳老爷子等人, 改良了一款船舶防锈漆, 调制出一款防锈剂, 喷涂在机器内外以及各种金属表面上,用作防锈防潮,效果显著,并且无毒无害。
曾经海岛飞燕纺织厂的干燥剂,到了这年, 也更新换代,在厂房四周都设置干燥剂悬挂处, 这种干燥剂定时更换晾晒,可以重复循环使用。
欧阳老爷子等人,还设计了不同物品的堆放高度,以及离墙距离, 确保其中空气的流通,更为此,撰写了一本生产管理条例。
……
经过这些措施之后,应该能减少特区分厂的防潮压力,减少对工业除湿机的依赖。
“现在国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得不到发挥……”
除了欧阳老爷子这类退休老干部不受管辖外,其他很多科技干部,都在各大研究所,还有国营大企业当中,民营工厂企业全都是一堆草台班子,没有学历,没有文化,全凭经验和仿造,以及“灵机一动”。
然而民营企业却更具有市场鲜活性,他们没有繁琐的流程和规定,只要市场有需要,他们就直接去“创造”,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极强,只是缺乏“技术力”。
于是这时候就流行出一种“周末技术干部”,这些技术人员,工作日在国营大厂工作,周末去民营小厂指导技术,逐渐形成一种风潮。
但这对于在职技术干部来说是一种危险,一般来说,没有人举报,那就不会出什么问题,而一旦有人举报,则有可能面临单位惩罚,或者是牢狱之灾。
而这种举报,大多来自于这个技术人员同单位的同事或者上级,嫉妒他在外面赚外快。
很多人一年工资也就六七百块钱,而出去指导几次工作,就有可能拿到六七百块钱,让人嫉妒眼红。
“我又往特区分厂送了一批人……”
秦想想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正在下棋的人,疯狂把一堆棋子往南方投送,而特区政府,非常鼓励她这一行为,只因为特区实在太缺人才了。
“我们厂里今年又有一批出国进修的名额,我挑了二十来个,李书记还问我去不去……我当然不去了。”
从开放以来开始,像飞燕纺织厂这样的国营工厂,每年都能有一批出国进修学习的名额,很多厂里的普通职工,拿到了出国名额,或是出国进修后归国,或者就留在了国外嫁给当地人,开一家饺子烧麦馒头店。
这出国进修,也跟当年知青回城差不多,夫妻之中,有一个出国进修,最终结局,大多是另一个出轨,和外国人另结果实。
秦想想在这几年没少吃瓜。
“我妈厂里老技术工老陈夫妻俩,一双女儿都去立本进修,一个女儿回来,另一个女儿没回来,没回来那个女儿,和一个立本人搞婚外情,她男人从国内追了过去,把两人暴打了一顿,那个立本男人出了不少钱……”
“她出国进修,也没有修到什么,现在好像在立本开面食店?在面食店里打零工,做沪市的特色面食,听说在国外还有点市场。”
“还有儿子他们学校有个女学生,嫁给了立本一个修理工,最近带了很多进口彩电回国……”
尽管有些人觉得一个高材生嫁给修理工不太合适,但是这种高材生在国外,也只能打零工,而且回国比较风光,至少改善了家里的物质生活。
“黎剑知,你说万一我也跑出国进修,然后找到了一个有钱的国外男人,抛夫弃子怎么办?”
黎剑知:“你才懒得去折腾。”
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定居的,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如果是家庭比较穷苦的平民,这时候偷跑出国,那就是逆天改命。
如果本身在国内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出国之后,除非是文学艺术类,理工科也不见得能混得好,因为国内文凭和技术职称在国外不被认可,很多技术人员过去,也只能做最普通的工作,从教授变成售货员,修理工,司机,超市员工……
哪怕曾经再知识渊博,在外干几年平庸的工作,无法接触高级研究,技能得不到锻炼,久而久之,这些知识也都腐烂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