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假期(第4/5页)

本卷收尾阶段,处理了一起抄袭事件,起先看到人设、世界观、诡计设计和语句片段雷同,真的很愤怒,后面发现对方是群里聊得很熟的书粉,只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不过这位读者兼作者群友道歉态度很诚恳,告诉我他并非有意为之,只是对本书印象太深刻,写作过程中无意识地用到了一些表述和桥段。我考虑到写智斗无限流的越来越少了,愿意吃力不讨好地投身这个小众赛道,想来也有热爱在,遂和平解决。

我个人是不介意有人学习和借鉴我的,毕竟写作是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过程。我的设定、诡计包括一些句段、人物设计,我的读者朋友们大可以拿去用,只需要标明出处,和我说一声就好。我比较反感的是一声不吭直接剽窃他人灵感,还标榜原创的行为,那会让我觉得你对写作的态度不真诚,欺骗自己,也欺骗读者。

话说回来,回首看这件事竟然也有恍若隔世之感,有不少读者朋友走上了写作这条路,就像我当年因为三渣更新太慢,一怒之下投身网文作者这个巨坑。(不想屠龙少年终成恶龙,我也成了更新困难户。)

鉴于三渣虽然拖更但从不太监的美好品质,秉持“粉随正主”的玄学定律,我最近梳理了一下已有的剧情,重新写了个更详细的大纲,发现本书还有救,暂时还没到写不下去、不得不太监的地步,所以接下来还有第五卷 ,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有第六卷。不过由于我要准备考研,更新速度肯定会更加难绷,等不及的朋友可以养书。

之前的卷末感言很多话都说过了,这个卷末感言就上点新的内容吧。可能更偏向文学理论,算是我结合学习和实践,得出的一些心得吧。

………………

文艺创作是有“互文性”的,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中形成的,“互文性”包含了某一文学作品对其他文本的引用、参考、暗示、抄袭等关系,以及所谓超文本的戏拟和仿作等手法。

而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这种“互文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往往前人写火了一本书,就会有乌泱泱一片后人对其进行“跟风”,形成各种各样的流派,比如系统流、无限流。“无限流”的诞生与“互文性”更是密不可分,在原教旨主义的无限流小说中,将一个个已有的影视作品改编成副本,就是一种致敬和互文。

但“互文”不等于抄袭,它更深的一层内涵是要对前人的创作进行超越,汲取前人的经验,创作出更优秀,更符合读者期待的作品。就像无限流开山之作《无限恐怖》,那些影视副本让无数人弥补遗憾、热血沸腾,但后来者若只懂照搬《生化危机》,一上来就打丧尸,恐怕读者会打哈欠:“这剧情我奶奶都能背出来。”

作者要做的是打破读者的期待,不要让读者猜中后续的发展。推理小说圈有一种说法:“写推理小说就是给读者出题,作者用一本书的篇幅写解析,读者用阅读一本书的时间想答案,是作者与读者的智慧博弈。”这在网文领域同样适用,作者至少要表现出足够的智慧,不要让读者觉得又被套路愚弄了,智商受到了侮辱。

打破期待的同时也要满足读者的期待。这听起来是矛盾的,其实不然。打个比方,在读者习惯性以为先出场的是主角时,你反个套路,让那人被真主角刀了,这就是打破读者期待。但真主角逼格很高,很令读者喜欢,读者一看觉得太帅了,这就是满足读者期待。

读者以为主角会接受大佬的橄榄枝,抱大腿获取资源,但是主角拒绝了,这就是打破读者期待。但主角后续利用这桩事待价而沽,操纵舆论,获得了更大的利益,这就满足了读者对资源和利益的期待。既翻新脱俗,又不恶心读者,逻辑还通顺,好了,我要腆着脸在书籍页打上“智商在线”“不套路”的标签了。

反例就是写主角吃屎的剧情,的确是打破期待了,但读者也被毒跑了。所以在我的个人理解中,衡量一个剧情是否合格的标准就是,既要打破读者对具体情节的期待(不要被猜出剧情发展),又要满足读者马斯洛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方面的期待。

无限流小说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有点套路化了,剧情无非是主角或因为意外,或是为了满足愿望,进入主神空间,通关一个又一个的副本,一步步变强,探究游戏本质。读者的精力是有限的,乌泱泱那么多本无限流,我写作过程中经常有不配得感,我凭什么让读者花费时间看我写的书呢?后来我总结出来两点原因:一是小众细分赛道,二是微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