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第2/4页)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夹着小石子和谷壳的粮食可不好吃,剌嗓子。
如果不是今天,他还真想不到学校里这么多人有这个需要。
“在供销社买的粮食倒还好,但谁家没几个在生产大队的亲戚?在自家亲戚那里弄来的粮食,筛得就没那么细。”
周洲解释着,“可这样得来的粮食不多,专门跑去公社借脱粒机又费事,大多就是自家老人孩子用手来去壳、去玉米棒子。”
他家就是这样。
生产大队靠种田的社员们羡慕城里捧着铁饭碗工作的人,但城里的人要是有一门乡下亲戚,那也是令人羡慕的事。
四季的蔬菜,收成的粮食,对比只能在供销社买卖的人来说,他们可以说多一条来粮食的路子。
交易的不会太多,但哪怕两三斤粮食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只是这样交易来的东西没供销社的品质好,也就只能让家里的老人孩子上手挑一挑,现在知道附近有一台脱粒机,自然想拎着粮食袋跑一趟。
“不过你的提议也不是不行。”周洲跟着道:“咱们这次制作脱粒机,除了一起凑了一块二角钱买了机油和钉刺之外,其他配件都是从废弃仓库里翻出来的,再制作一次无非就是花费一些时间。”
既然是捐给学校,机油和钉刺总不能还让他们花钱吧?
钱嘉树凑过来小声道:“我刚听到老师和王主任在商量我们的奖励,要是再弄一台捐给学校,肯定能更顺利地落实下来。”
“我投一票。”方大牛举起手,“去年我家楼下有一家挂了‘五好家庭’的门牌,把我妈羡慕的眼睛都红了,我要是拿一张奖状回去她肯定高兴的睡觉都会笑醒。”
另外三人也跟着举起手来。
四人意见一致,不约而同望向一旁没有说话的江小娥身上。
罗朗奇怪看着她,“小娥姐,你不打算来吗?别啊,咱们可是一个小团体,缺了谁都不行呢。”
江小娥摇摇头,“我是在想,咱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
谁都知道奖章的好,现在这个时代很讲究荣誉,有些荣誉加身在最动荡的那几年还能起到保护作用。
而且再次制作脱粒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了。
第一台机器他们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商讨下完成的,看似简单,其实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
罗朗因为得常常钻进内部组装,身上被铁皮刮划了不知道多少条口子。
钱嘉树为了绘制出最完美的图稿,日日夜夜画了不知道多少遍稿子。
方大牛现在脸上还留下焊接时烫下的疤,周洲为了让伙伴们尽快上手,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焊接经验从不藏私……
就连她,也不得不说这段日子是真的很累。
精神上累,身体也极为疲倦,有时候低头看看自己的双手,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添了新伤。
但那种拼搏的过程和完成一项任务带来的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
现在回头看看,所有的一切都值得。
第一台制作的过程是这样。
但第二台、第三台以至于后面的无数台,制作难度只会越来越低、越来越顺手,无非就是多花些时间而已。
所以,罗朗的提议完全没问题。
只不过江小娥觉得他们可以转变一下思维,“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与其等着我们来制作,干嘛不将方法教给学校里的其他学生们?”
这么做是不是太好心了些?
任谁都得夸一句“大好人”吧。
但其实这件事从长远来看,绝对是利大于弊。
脱粒机的制作困难吗?
难!
但要说除了他们几个学生之外,其他人就做不出来吗?
那还真不到这种程度。
江小娥身为代表自夸一下,他们五个人确实各有各的优点,但也不至于一下子厉害到无人达到的高度。
他们能做出来,学校里的其他学生又或者说工厂里的某些师傅们,只要在材料充分的情况下,他们也不是不能一点一点琢磨出来。
或许,功能没他们制作的多。
或许,效果没那么顺畅。
又或者,弄出个丑陋的四不像,怎么看都是一个“丑”字。
但现在的人没那么多要求。
龚庄公社的那些机器,都不知道过了多少道手,偏偏运回公社后还被当作宝,甭管好不好看、甭管是不是有些小瑕疵,只要能用,没人会嫌弃。
他们现在特殊,是因为他们是头一个。
第一,才显得特殊。
真有其他人有样学样,人多拥挤起来,他们也会被淹没在人群里,丝毫的不起眼。
毫不起眼可以说是低调,但也能说是平庸。
她现在的每一步,都是以进入未来的拖拉机厂做准备,没有人脉没有资质,如果连能力都不出众,她有什么胜算拼得过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