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第2/4页)

……

“是的,一切都交接好了。”

灰白发的中年男人将手里的档案放下,他接着道:“下个月15号厂房竣工验收,三个月内所有设备都会运输并安装完成,不出意外,明年春季拖拉机厂将正式成立。”

中年男人的话音落下,前方的几人欢呼起来。

从提议建厂到现在,历经一年半的时间,总算要看到头了。

“骆工。”陆宣贵难以按捺住欣喜,他问着:“现在是不是该召集主要的研发人员?”

“年后再说。”骆工取下眼镜,他道:“让他们在家过个好年,都是大老远跑到这边来,以后再和家里人团聚就难了。”

拖拉机厂成立,主要靠得还是那几名主要的研发人员,也是他们提供了履带式拖拉机的思路,这才有了这家工厂的成立。

虽然期间出现了不少波折,但好在一切都快完成了。

而这一切,也是托了部队那边的帮助,如果没有部队介入,一切的努力都将尽付东流。

这期间的复杂很难言语,但都过去了。

他道:“研发人员的事不着急,其他工种的人选也可以慢着些来,但你得有个准备,尽量挑选一些有底子的工人,这样操作起来时就不至于困难,当然,要实在不行就提前一个月招工,将人招进来再进行一个月的培训,不能耽误工厂的进度。”

“行,这事交给我。”陆宣贵早有准备,“我已经和隔壁省城的汽修学校联系过,除了杂工会在当地招工之外,其他工种全从汽修学校挑选。”

这样一来也算是背井离乡了,但现在的局势,只要有一份工作指标在,相信不少人愿意过来。

和厂房同时完工的,还有周边的几栋筒子楼。

特殊工种享用工资以及各种福利之外,还能直接参与分房,不过筒子楼的数量有限,除了研发人员之外,其他工人能不能分配到还得看能力和贡献了。

不管怎么说,招工的事一经发出去,相信会在当地引起不少轰动。

陆宣贵要做的,就是在其中挑选最合适的人选,他笑了笑,“说出来不怕您笑话,为了挑选最合适的工人,我和小刘几个还商量着除了书面考试外要不要再弄一个实践考核,毕竟手上操作也是很重要的。”

“可以。”骆工一听就点头,“这个好,就按这个来办,先用实践考核挑人,挑选出来的人直接放在三级岗位上,要实在是不够人选,就按分数高低录取,进厂了慢慢教。”

人才不是那么好得。

他耗时大半年,才说动了五个重要科研人员过来,一级二级岗位的人选不超过二十人,他不打算将当地招工的人塞进核心岗位,是因为他很明白人才没那么好得,但挑还是想挑一些有底子的工人,省得拖累厂子的进度。

“行,那我来安排。”陆宣贵连连点头,打算回去后就开始准备。

明年春季,比想象中还快了不少,不过这个时间倒是卡得有些尴尬,今年毕业的人,开春之前要么下乡要么找到工作,明年毕业的人又恰恰是夏季,正好卡在中间段了。

……

拖拉机厂的消息没传出去,江小娥根本不知道厂子成立的时间没想象中推迟而是提前了。

不过就算知道了她也不着急。

再怎么样也是几个月后的事,她现在和小伙伴们已经有了思路,直接将从熊表舅那拿来的蜂箱分拆,再寻来木块分割,借用榫卯结构制作了数个蜂箱备用。

他们弄出来的蜂箱在外观上更加美观,而内部构造全部参考蜂箱一号,并没有做任何改动。

“现在就等蜂巢了。”罗朗有些摩拳擦掌,他道:“我小时候吃过一次蜂蜜,那味特别甜!你说咱们要是弄好了,是不是也能养点蜂,得来的蜂蜜自己吃?”

话音落下,边上几人虽然什么都没说,但隐隐约约能听到几声“吸溜”的声音,显然都是一样的想法。

不过也不知道行不行,好像行得通,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

方大牛有个好习惯,不懂就问,所以他直接问道:“小娥姐,你说呢?”

不知不觉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跟罗朗一样称呼她为“小娥姐”,偏偏他年纪还比江小娥大,但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每次喊得还特响亮。

“既然是养蜂的机器,怎么可能不养点蜂?既然养蜂了,如果不尝尝蜂蜜的味道,怎么判定养得蜂好不好?”江小娥说得那叫一个理所当然,“连我们研发人员都不主动尝试一下,如何让使用咱们机器的人放心?”

一通废话,就是一个意思。

——“必须吃,还不能少吃”!

为什么要提关于养蜂机的建议?

因为它少。

不说其他省,就说他们省城完全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工厂,一旦成功,带来的可不是脱粒机类似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