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第3/4页)

“我还不是想给学校的学生们找找路子?”王主任觉得自己老负责了,“把公社的人邀请来咱学校看看,万一发现其他的好苗子,说不准还能混个工作呢。”

他说着又是重重叹了口气,“你们这几届也是没碰上好日子,但凡早个三四年,中专毕业还是很好分配工作的。”

尤其是他们机械学校,虽然还是比不上那些被大师傅们带着的学徒,但好歹也是在学校打了些基础,由师傅带着也不用重头教。

再加上又是技术类的专业,很多厂子都缺这类的工人,要不然他们学校也不会在前几年直接改为“机械”职工学校。

最巅峰的那一年,他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们那都是被很多工厂抢着要呢。

但现在不同了,一个萝卜一个坑,就算原先的工人要退也都是退给自己的晚辈接班,如果厂子不增加工作指标,根本没法从外面引进新的人选,这就导致了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都闲置在家,根本没地方能分配。

这也就是下乡知青的原因之一。

“可不是么。”周父跟着感慨着,“我记得十几年前厂子专门派人盯着火车站,从火车下一个人就问一个人要不要找工作,哪会像现在想找都难找。”

说到这里他又忍不住笑了两声,伸手拍着拍儿子的肩膀,引以为傲的道:“还是你们有能耐,凭自己就找好了出路,都不用家里操心。”

说到这个他是真的太高兴了。

他没跟儿子说,但是早些日子他和孩子妈就商量过周州以后的安排,让儿子下乡他肯定是不舍得,便商量着找亲戚借点钱,在他毕业之前去买个工作指标。

可哪里想到这还没毕业呢他就给自己找了份工作,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居然还帮着亲戚弄了一份养蜂的活。

这份活可不是白白让出去的,具体怎么谈的也就他们周家人自己知道,也就是说他们两口子没为儿子的工作花一分钱,反而还多了一份人情。

他这个当父亲的怎么能忍住不骄傲?

就是现在说着说着都忍不住笑出两声,开长途车的时候困了想一想都会瞬间精神起来。

不过周父也知道这一切除了儿子自己努力之外,也是多亏了小江同志。

正好明天他得去南方跑一趟,到时候就给小江同志带点稀罕货,也算是他们的谢礼。

“那年头城里连着开了好几家中型厂,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工人,哪里像现在挤得满满当当的。”卢伟志忍不住跟着回忆了一下,不过十几年的光景变化还真大。

江东阳听他们诉说往年的事,就想起了自家老爸,以前听爸说过他当年之所以能从村里走出来,也就是像周叔说的那样,只不过爸没赶上最好的那两年,只是抓了个尾巴,要不是妈想了些法子他都不一定能顺利进厂。

江小娥有些好奇,“是同时连着开了好几家中型厂吗?”

“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卢伟志笑了笑,“同时间成立这么多家厂子需要的资金可不少,可谁让那时候城里什么都不多就是钱多。”

“这我也知道!”周叔接了他的话,“当时锻造厂能引进两台机器就是因为宋家的捐助,这两台机器可是帮了锻造厂大忙,要不然锻造厂也不会扩建起来。”

“宋家?”

“宋家的捐助?”

江小娥两兄妹互相望了一眼,没想到这里面还有宋家的事。

“对,就是宋家。”周叔看着他们,“你们那会还没出生,我都是个小娃娃呢,宋家那叫一个有钱啊,你猜猜老一辈的人怎么称呼他们?”

他接着小声说,“土皇帝。”

光这个称呼就能想象到了,有钱有权,最后开始对于宋家捐了多少钱百姓们没概念,后面局势稳当了些,城里便划了几块地盖起了几个厂子,锻造厂不属于新建的厂房,但也是申请到了两台价值不菲的机器,他将这些大概说了说,并道:“听说,这些钱绝大部分都是当年宋家的捐赠。”

不过有些话他不好说。

这个“捐”到底是不是自愿谁也说不准,毕竟宋家人逃得逃、跑得跑,除了一些旁支的人还在之外,其他都不见踪影。

就有人说,如果真的心甘情愿捐,就算是“土皇帝”又能怎么样?他们捐赠的钱财可是造福了不少人,只要他们没犯事都清算不到他们头上去,没必要逃得不见踪迹,除非是心虚。

说得人多了,自然就有人真信。

周叔也搞不懂真假,这种事往深的聊对他们也没好处,所以就没提这个。

江小娥听得倒是有些惊讶,她一直知道宋家有钱,但没想到有钱到这种程度,只要那位嫡小姐从指缝中漏出一点给母亲,在寻常人眼里就是一个大宝藏吧,难怪那些宋家旁支会盯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