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第2/3页)
同样作为演讲的当事人,收获也不少!
相隔几个月再次重逢,江小娥是真能感觉出伙伴们的变化,哪怕最小的罗朗还是带着一脸的少年气息,但是在言语间能感觉出他成长了不少!
先前他们回来时已经聚了一次,这次听闻小娥完成了手中的研发项目,便又约了一个时间去郊外的养蜂地聚了聚。
那块地归学校所有,在他们养蜂之前那块地还属于一块荒地,刚来的时候第一件事不是制作手中的养蜂机,而是拔草!
而现在,这块地的变化可不小。
就算江小娥几人很久没来了,但这块地一直没空着,时不时就有学生来这里做事,学校见来的人多,特意加盖了几个棚子,不知道的人看着还以为这边是什么小作坊。
“研发小作坊嘛。”罗朗这会坐在火堆旁的小板凳上,手里拿着一根棍子扒拉着火堆,边上还烤着几个橘子,烤得边上一股子橘香,特别好闻。
他继续说着,“王主任说永安大队那边的养蜂基地已经给他们拨了几次款,那些款项都以奖学金的方式下发,有三个小团队做了详细的研发方案,向学校申请了一批研发资金,他们都把这边当做基地了。”
这事江小娥还是头一次听说。
不过想想也不意外,她已经忙得都记不清自己多久没和王主任联系了,王主任也忙……不对,现在可以叫他王副校长了。
年后没多久就升了职,当时王主任还特意给她送了喜糖。
说起奖学金的事,当初他们就和王主任说过,养蜂基地分给他们的那份分红直接以奖学金的名义捐给学校。
薪火相传嘛,一共设立了三项奖学金。
一种扶持家庭困难的学生;一种奖励品学兼优的三优生;还有一种就是罗朗刚刚说得小团队。
像他们一样乐于研究,只要能拿出一份详细的方案就可以向学校申请研发资金。
在设立这个之前,她就想过学校里一定会有很多人像他们一样想动手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
而提供资金,就是想着给他们动手尝试的机会。
没想到这才几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有三个小团体申请了。
这让江小娥挺好奇的,“他们都是做的什么研发方案?”
“说到这,我还挺奇怪的。”罗朗很显然也是提前打听过,他说着:“他们三个小团体全都是申请农用机械的制作。”
虽然不是脱粒机,但也都是农用机械。
他举着手指一个个点明,“一个喷雾器、一个半机械的割晒机,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小娥姐你猜猜是什么?”
江小娥有些好笑,“农用机械那么多,我哪里猜得到?”
话头一转,她又接着道:“不过你觉得有意思,是不是和打井器有关?”
她倒不是胡乱猜测,毕竟罗朗以后会跟着他师父学习钻井器械的知识,碰到和自己有关的东西难免会感兴趣些。
“我就知道你能猜到!”罗朗笑得豁牙,“他们研发的是农用水泵,想用于农田灌溉和排涝。”
水泵和钻井机在性能上完全不同,但在“取水”这方面有着紧密关联,他当时听说了就特别好奇,反正有时间就特意去了解了一下,了解的越多还挺惊叹的,“咱们学校的聪明人还是挺多的,另外两个小组还暂时不见成果,但吕同志带得队伍已经一些成果……”
一旁的钱嘉树奇怪着,“他们怎么都研发农用机械啊?”
罗朗摇头,这个他倒是不了解。
周洲却道:“因为下乡吧,要是能掌握一样农用机械的制造,他们就算下乡日子也不会过得太艰苦,你们不知道吗?高村已经被定下来了。”
“高村?”
“他要下乡了?”
周洲点头,“不单单是他,还有和他一起制作过木制版脱粒机的几个同伴,他们会在毕业后下乡知青,但安置他们的生产大队不是随机安排,而是生产大队主动来申请的!”
他不知道消息是怎么传出去的,但也不意外。
就像王主任远在蓉城的老伙计都知道他们的事,还特意邀请他们去蓉城演讲,那高村几人会制作木制版脱粒机的事肯定也能传到其他地方。
一台脱粒机对生产大队重要性不用说了。
想买没钱、有钱也不一定有路子。
现在有一个花最少的成本就能制作一台脱粒机的人就在这里,谁不想扒拉到自己大队去?
而这种被生产大队抢着的技术人才,就算下乡了那也比其他知青来得好过,日子肯定不会太艰苦,甚至还会被当地人捧着。
估计学校的学生也知道了,不然这三个小团队不会全都选择农用机械。
谁都想留在城里,但实在没办法的话他们也得给自己准备一条后路,选择农用机械就是最好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