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青云(二)(第2/3页)
入朝觐见,需得入朱门、登玉阶、拜丹陛,叩谢天恩,一套流程极为繁琐。
种种仪节,皆需鸿胪寺官员预先教导。
负责教授乐无涯礼仪的鸿胪寺官员姓巩,官至寺丞,与乐无涯并不相识。
说来也巧,这位巩寺丞也是外放回京的官儿,与“闻人约”的从官经历十分相似,再加之乐无涯实在是聪明伶俐、一点就透,种种叫旁人看来眼花缭乱的繁琐礼仪,巩寺丞只教了一遍,他便能原样执行,堪称过目不忘,巩寺丞心爱其才,因此待他态度格外宽和。
在觐见前日,巩寺丞特来检视他的朝服冠带,确认无误后,又细细叮嘱:“明恪,明日寅时起身,馆外自有车马相候。至午门下车,御史验明正身方可入内,切记,切记啊。”
乐无涯学着闻人约的君子相,恬然一笑:“大人安心。明恪谨记。”
……可不是谨记?
都上了多少次朝了。
他入朝就像回家一样。
……
次日寅时,乐无涯整装登车。
一切流程推进皆是平顺无虞,如同他脚下青云路,扶摇直上,势不可挡,直将他送入九重宫阙之中。
最终,负责将乐无涯接引入殿的,乃是李尚。
当年乐无涯倒台时,李尚才入内闱不久,自然不识得他。
因此,李尚搞不明白,为何对这项差事,其他老资历的司礼公公都讳莫如深,纷纷推说有事,不肯接下,尤其是先前在闻人约还是七品知县时接待过他的秦公公,干脆告了假。
莫非这位大人有什么古怪?
于是,在与乐无涯相见时,他偷偷瞟了一眼他,顿时惊艳得有口难言。
乌纱描金梁冠,加以金簪束发,青绶垂肩,一身绯色的罗衣罗裳,装点出了这么一个从头风流到脚的十全人物。
李尚由衷称赞:“大人,真乃天人也。”
乐无涯含笑道:“多谢公公。”
见他态度宽和,未语先笑,李尚愈发想不通,这般齐全的好人,为何其他公公不肯相迎?
他引着乐无涯缓步向前,并轻声提点道:“……大人,您莫嫌奴婢烦,有几句话,奴婢还得说上一说:您听宣入殿时要快步趋进,行礼时须垂首视砖,万不可直视天颜啊。”
乐无涯仰首望去。
丹墀之上,文武分列。
他微微笑道:“若皇上命我抬头,公公,我抬是不抬?”
李尚听他语气谦逊,像是真心请教,不疑有他,答道:“圣意岂可违逆?大人自当遵从。”
话音刚落,便听闻一声通传声遥遥而来:“宣——桐州知府闻人约上殿——”
乐无涯尚未领职,是以仍用旧日官职相称。
乐无涯扶一扶梁冠,迈着四方步,端然而行。
李尚尾随在旁,瞩目于他,心想,所谓山岳为神玉作颜,不外如是。
在牙牌轻叩银带的脆响中,昭明殿已近在眼前。
乐无涯毫无犹豫,一步踏入了天子明堂。
殿中官员纷纷侧目。
有许多人好奇此人何以有如此本领,便以眼角旁光偷瞄乐无涯。
在惊觉哪里不对、再想定睛细看时,此人却步履如风,从他身边掠过去了。
有不少官员俱是发现,此人相貌,实在不大对劲。
但身在昭明殿,他们不敢放肆失态,连倒吸冷气都不敢,只好咬紧牙关,屏住呼吸,将所有情绪一并强自咽下。
一时间,半个昭明殿不闻半分呼吸之声,一片岑寂,甚是诡谲。
高坐龙椅的项铮浑然未觉。
从他的角度看来,只能看见此人礼节严整,一丝不错,可见恭谨之心。
待乐无涯堂前站定,俯身下拜,项铮方道:“爱卿远来辛苦。”
乐无涯声音清朗:“臣蒙圣恩,岂敢言苦。”
项铮眉心微微一动。
……这声音,听来似是有些熟悉。
他压下心头浮现的一丝疑虑,环视群臣:“今日,朕要特别嘉奖一位能臣。”
“闻人约治理桐州之功,诸卿当有所耳闻。那桐州本是匪患横行之地,朕派去的官员,不是折戟沉沙,便是同流合污。唯独闻人卿——”
说到此处,项铮将目光对准了底下的乐无涯。
看到他微卷的额发,项铮喉头一紧,心中骤然一抽一拧,险些乱了方寸:“……不仅肃清吏治、农商并举,更在月前亲率将士,以少胜多,一举荡平倭寇。此等胆识谋略,放眼大虞,也是数一数二的,实乃国之栋梁!”
“臣,谢主隆恩。”乐无涯道,“若无圣上垂青,微臣……”
他语调微妙地一转:“……岂有今日?”
从刚才起,五皇子项知允便听他的声音熟得吓人。
他对此人也着实好奇,他忍不住侧首望去,恰将那人的侧颜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