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坦心(三)

乐无涯啃尽了醍醐饼,另寻了一方白帕,蘸墨挥毫,写下一段话,仔细折好,揣入自己怀里。

随后,他起身走到窗前,作势要关窗。

一阵含着寒意的凉风袭来,他也不惧,顶着夜风,将半边身子探出窗外。

天际新月如钩,他手中白绢在月色下被风拂动,有如流云舒展。

与他数尺之遥的房顶上,盘腿坐着一个裘斯年。

在他旁边,整整齐齐地码着一摞绿豆糕。

由于得了皇命,他盯了乐无涯一整天,和他一样,也足有一天水米不打牙了。

直到此刻他才得空用饭。

裘斯年吃饭是很有特色的。

那不应该被称之为“吃”,更近似于填鸭一样地往肚子里“灌”。

他把绿豆糕用手捏成细糜,塞在嘴里,连嚼也不嚼,就囫囵吞下去。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他就吃了七块巴掌大的绿豆糕。

饶是他一张脸蛋生得再清俊,这样的吃法也是要招人侧目的。

所幸,现在盯着他的只有天上月。

再没有人仿佛从天而降似的,凑过来感叹一句:“我们小阿四又在喝饭呢。”

……

裘斯年五岁那年,一岁无雨,草木枯焦。

叔父在乡里素有侠名,眼见活路断绝,他索性振臂一呼,拉起一帮乡亲父老造了反。

结果还没出省,便被官兵一锅端了。

对那时年幼过分的裘斯年而言,叔父造反的好处,便是他连吃了几天的干米饭。

他胃口小,几顿下来,统共吃下的米还填不满一个海碗。

在短暂的饱腹之后,接踵而至的长达六个月跋涉上京的苦日子。

——裘家八个未成年的男丁,全要被押解进京。

一开始,还有大哥哥抱着他。

大哥哥病死后,二哥哥要接着抱他。

裘斯年没答应。

他见过奶奶饿死在家中的模样。

他知道“死”是什么。

哥哥们走路已经很累了,他不可以不懂事。

于是,他迈着一双细瘦如麻杆的小短腿,踉踉跄跄地跟着队伍的尾巴跑。

他很饿,时常饿得眼前金星乱迸,可他还是连滚带爬地追着、赶着。

负责押解的官兵其实也懒得管他。

大家都是爹生父母养的,心都不是那铁打的。

五岁的小孩子,还没刀高,懂个屁呀。

他们私下商量,要是这小子真的在押解途中跑丢了,就报个病亡,回京后跟上司打个哈哈,请上几顿酒,事情也就揭过了。

但裘斯年硬是跟了上来。

他不敢掉队。

若是真的掉了队,他就真的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

一路上,裘家兄弟陆陆续续死了五个。

等进了宫来,挨上一刀,变成太监,又有两个没熬过去。

裘斯年的生命力确实比兄弟们要强些。

伤口撒上点草木灰,止了血,他便像是一只被阉了的小狗,蜷在一张破席子上舔好伤口,灌上几口半冷不热的米汤,便又摇摇晃晃地爬了起来。

只是当他爬起来后,他举目四望,发现朱墙碧瓦之中,只剩下了他孤零零的一个人。

他年纪太小,旁的太监欺负他,说他是罪奴,把最累最苦的活儿甩给他,他就接着,不生气,不恼怒。

谁让他是罪奴呢。

他天生有罪,全家有罪,到这世上就是来受苦的。

其他的事,对他来说都不算最苦。

至苦的是,他的身体内总烧着一把火,一到饭点,那把火就格外炽烈,烧得他头晕眼花,什么都顾不得了。

有太监调侃他,他一个小孩,能吃八个人的份。

可裘斯年并没成为一个真正的饭桶。

相反,他干活伶俐,头脑清醒,而且别有一股野兽一样的敏锐直觉。

只要让他吃饱,他便能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完八人份的工。

掌事太监看中了他身上这股子劲儿,渐渐的不许旁人欺侮他了,甚至准他偷偷学字读书。

裘斯年从最底层的火头杂役做起,从扫地、开门、刷马桶这等活计干起,硬是在十二岁那年,混成了守仁殿的洒扫太监。

亲眼见到了诛他全族的皇上时,裘斯年心里只有惶恐和紧张,并无恨意。

家里人只活在他记忆的一角,是蒙了尘、盖了土的,是分隔阴阳、遥不可及的。

皇上却是近在眼前的主子,还会把吃不完的点心打赏给他呢。

皇上还挺喜欢他狼吞虎咽的样子,笑称他“有福相”。

某日,皇上又赏了他半块芙蓉糕,兴之所至,随口问他姓什么。

裘斯年正对着糕点吞口水:“回皇上,奴婢姓裘。”

皇上隐隐皱了眉头:“哪个裘?”

裘斯年:“……”

他隐隐觉察到了危险,但他并没有“拒答”这个选择:“回皇上,上求下衣,家中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