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芸芸(二)(第2/3页)

当然,他们也不敢揣摩。

这十八个小的,或多或少,都是有一点怕他们的干爹的。

乐无涯不怕。

不仅不怕,还能在老虎身上捋捋胡须。

他细细回忆起了自己寄给他的那封信。

半晌之后,他豁然开朗。

这时候,小十二好奇地提问:“小叔,我有个问题。”

乐无涯看着这个跟自己差不了五六岁的大侄子:“你问。”

小十二:“项知节为什么不封你做太后?”

“……你是不是想说皇后?”

“有区别吗?”

乐无涯:“……你大虞话说得不大好吧。”

小十二痛快承认:“对,但干爹说我学得最快。”

……乐无涯心想,还是再学学吧。

乐无涯尝试对他解释:“若真如此,参我的人能从上京排到仰山城去。”

小十二不平道:“那他就不给你名分吗?”

乐无涯笑了。

他入了后宫,还怎么干政?

哪里有一边干政一边暗度陈仓刺激?

他当然不会把这种事和大侄子说,怕破坏他对自己这位小叔的第一印象。

他找了个更冠冕堂皇的理由:“我现在已是当朝一品太师。这就是我的名分。”

“他为什么封你当太师?”小十二追根究底,“他不可以封你当太子吗?”

乐无涯:“……”

真不愧是他兄长看重的孩子。

这剑走偏锋的脑子,颇有他年少的风采。

“你这大虞话,实在不适合做两境使者。”乐无涯提起笔来,“你帮我捎封信回去,请我哥来。”

小十二:“可是干爹生的什么气,我还不知道。万一他不来呢?”

乐无涯含笑。

他这回一定要吸取教训,不在信里提了小六三次,而只叫“大哥”两次了。

要是大哥不来,那也好办。

他大笔一挥,表示,大哥不来,做弟弟的心碎欲绝,简直要吃不下饭了。

小十二接过信来,审视一遍,不大相信:“小叔,这行吗?”

行。

怎么不行。

如果是他,怎么都行。

……

几家欢喜就有几家愁。

年末那日,黄钟大吕声声震天。

瘫在榻上的太上皇无能为力,颤抖着落下泪来。

薛介倚着门,静静望着昭明殿的方向。

听到身后呜呜的哭声,他步入殿内,好心地帮他把半掩的窗户推开。

……好叫他听得更清楚些。

……

此间乾坤更始,日月新天。

礼部尚书常遇兴身着锦服严裳,朗声宣布着一件又一件要事。

其一,从次日起,弃用原来的“天定”年号,改元“乐和”。

据常尚书说,此号取自于礼记“乐者,天地之和也”。

但在知情人心里,这取的极有可能是乐无涯的乐。

其二,后宫尊奉两位太后,并以天下荣养。

其三,他父皇自知自己不中用了,禅了个位,而新帝礼尚往来,为他上了个“太上皇帝”的尊号,以示尊敬,并刻了个小玉玺,供他日常当个玩意儿把玩把玩。

当然,别的就没有了。

在林林总总的要事之间,掺杂着一件事,看起来并不那么起眼。

史上不少帝王都做过类似的事情。

但这事儿却在群臣们的心头掀起了一场狂澜,差点连脸上严肃的表情都要绷不住了,纷纷把头埋下去,以免失态。

——当今新帝,昔承项知节之讳,取“知通而节”之意。

新帝深念“项知节”中“节”之一字,关涉甚广,既关乎士子们“气节”、“节制”、“礼节”等种种立德之本,也与百姓的日常节庆息息相关,实不可废。

为免天下人书写之困,新帝决意,特除此讳,转择“涯”字为名。

如此一来,既合《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古训,且此字较为生僻,庶民少用,可免避讳之扰。

综上所述,从即日起,项知节改御讳为“项知涯”。

所有典籍文书、街衢命名,凡遇“节”字,皆复其本字。

新讳“涯”字,惟有奏章、官牍等官方文书,需依例避写,寻常文字则不予拘束。

闻言,前来赴约的赫连彻难得满意地点了下头。

这还差不多。

项知是,也即新封的端亲王,在底下听得眉头乱跳,颇想撬开上头那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脑壳,看看里头装的是什么东西。

裴鸣岐则是瞠目结舌。

他自问干不出这样的事。

他当年净想着把小乌鸦抓回裴家,叫他改姓裴了。

而闻人约则是第一个呼应的:“陛下改此一字,非只为免万民避讳之扰,更是昭告天下,我朝疆域永无涯际,陛下求治求知之志,亦无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