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9/10页)

一个八人的旅游团正在利用复活节这一周的假期参观纽约市。他们沿着第五大道,从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开始逛,拐到第四十二街,然后朝着霓虹灯光密集的地方走去。当他们到达时代广场的时候,都非常失望。他们以前在新年夜的电视上见过这里,成百上千人聚集到广场上,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可是这里太脏了,满地都是垃圾。广场上的人群看上去都凶巴巴、醉醺醺,还嗑了药,或许他们都困守在这些钢铁大厦里,不得不穿梭其中,因此而变得近乎疯狂了。女人们穿着俗艳,就像色情电影院海报上的那些女人。他们似乎行走在不同层次的地狱之间,空旷的天空没有星星,只有路灯喷出脓水一样的黄光。

这个旅游团正好由四对夫妇组成,来自俄亥俄州一个小城,他们的孩子都已经大了,所以他们决定到纽约来玩玩,权当庆祝。他们已经走过了特定的人生阶段,完成了必要任务。他们结了婚,养大了孩子,都有过一份还算成功的事业。现在将要有一个新的开始,过一种新的生活。他们已经打赢了主要的人生战役。

3X级的电影院并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俄亥俄州也有很多。时代广场真正让他们好奇而且害怕的是,它竟如此丑陋,满大街的人看起来如此邪恶。这几位游客身上都佩戴着有大大的“我爱纽约”图案的纽扣徽章,那是他们旅游第一天买的。现在其中一位女士把这个饰物摘下来,扔到路边的排水沟里。

“咱们离开这儿吧。”她说。

所有人都转身朝第六大道的方向返回,离开了霓虹灯密布的街道。就在他们要转过拐角时,突然听到远远“轰”的一声,接着似乎有一阵风呼啸而过,然后,从第九一直到第六大道这一路便掀起了龙卷风般的气浪,中间夹着的苏打水罐、垃圾桶,还有几台汽车似乎也飞舞了起来。出于自然本能,全团成员都转过第六大道的拐角,躲开迅猛而来的气流,但他们还是被乱哄哄的气旋吹得站立不稳。他们听到远处有高楼倒塌的轰隆声,还有成千上万人垂死的尖叫声。他们蹲在拐角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刚刚走出了一颗原子弹爆炸造成的破坏半径,是和平时期降临到美国的最大灾难中的八名幸存者。

其中一个人挣扎着站起来,去扶起其余几个。“操蛋的纽约,”他说,“希望所有的出租车司机都死光光。”

一辆警察巡逻车正缓缓行驶在拥挤的街道上,从第七大道到第八大道。车里坐着两名年轻的警察,一个意大利人,一个黑人。他们不在乎堵在车流中,这里是辖区最安全的地方。他们知道,就在街道黑暗的那一侧,他们能扫荡出专偷车载收音机的小偷、低等皮条客还有抢劫犯——这些人专门祸害纽约那些安分守己的行人。不过他们不想牵扯到这些犯罪中,而且现在纽约警察局有个政策,容许这些小偷小摸行为的发生。纽约全城现在似乎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默许弱势群体抢夺那些成功的、遵纪守法的公民财物。不管怎么说,有的男男女女们买得起五万美元的汽车,里面的收音机和音响系统就值一千美元;而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连一顿饭钱也掏不起,或者买不起一支无菌注射针头给自己来上一针。这种现象对吗?那些生活富裕、脑满肠肥、心平气和的市民可以厚颜无耻地在纽约的街道上走,不用带枪,口袋里也不用装杀人的螺丝刀,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欣赏这最伟大城市的华丽街景,而且一分钱也不用掏,这样对吗?无论如何,美国古老革命精神的火花仍然在闪耀,有些诱惑是无法抵制的。而且各级法院,各级警察,还有那些最受人尊敬的各大报纸的评论员,他们都默许一种共和精神,允许纽约街头发生偷窃、抢劫、夜盗、强奸甚至是谋杀。这个城市的穷人没有别的依靠,他们的人生已经被贫困毁了,被潦倒的家庭生活毁了,而这本来是城市生活的最基本因素。的确,曾经有位专栏作家提出,这一切问题都可以归咎于路易斯·英弛,重新规划纽约格局的地产大亨,他建造了一栋栋豪宅,用钢板阻挡了阳光。

那两个警察注视着布雷德·布克尔离开了时代广场酒吧,他们对他的底细已经摸得很清。一个警察问另一个:“我们要不要跟着他?”另一个说:“别浪费时间了,我们这次逮住他,他过一阵子又会出来。”他们看到那高大的金发女郎和她的客人也走出来,沿着同样的路线向第九大道走去。“可怜的家伙,”一个警察说,“他还以为自己有艳福了呢,其实他要挨棍子了。”另外那个警察说:“他的头上会肿起一个跟他的鸡巴一样大的包。”两人都放声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