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痕(第6/10页)
“您不能也这样对待我吗?”
“我的朋友,因为您很少到这里来。”
这一次在巴黎住的时间比以前长。此前,让娜建议米歇尔将已经完成的译稿交给巴黎的一个大出版商。新法兰西杂志出版社还没有创立,但让娜将惟一一份手抄稿送给了让·史伦伯格。让·史伦伯格是一位年轻的新教徒,米歇尔在让娜家里见过他。年轻的史伦伯格夫人与让娜的一位女友琳达·德·比兰特很要好。比兰特与让娜是表姊妹,与她同在一个绘画班学绘画。史伦伯格也写诗,还羞答答地写了几部小说,不过很少有人读。但他雄心不小,尤其想把文学界所有人才集中在一起,出版一份杂志,由与他多少沾点儿朋友边的安德烈·纪德任主编。纪德年龄比他大,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他们很喜欢夸美纽斯的慷慨激昂的说教式的言谈,但还不到出书的时候。米歇尔觉得巴黎最大最优秀的出版商都是纸商。他按照字母顺序依次与出版商进行接触,但并没考虑这些出版商的系列丛书是否能收录他翻译的这位十七世纪神秘的波希米亚人的著作。由于没有预约,他几乎到处吃闭门羹。即使偶尔有人出面接待,这个无名的凡夫俗子(对他们来说是如此)也不会引起卡勒曼-莱威、法斯盖勒、佩兰和菩龙等出版社负责人的特别兴趣。
米歇尔对《法兰西信使》杂志及其出版社颇感兴趣,终于受到了接待。他将一大摞手稿往瓦莱特的办公桌上一放,还当场给他读了几页,然后概述了其余部分的内容,便等着对方当即发表意见。米歇尔勉强同意将手稿转交瓦莱特,由后者决定是否出版。米歇尔的时间很紧,后天就得离开巴黎。瓦莱特声称,如果没有审稿委员会的意见,他不可能做出任何决定。而且在法国,除了一两个专家,还没有人了解这位夸美纽斯,出版他的著作肯定是赔本生意。这没关系:米歇尔主动提出承担印刷费用。我不知道该出版社当时是否接受这种安排;不论如何,瓦莱特还是摇了摇头。米歇尔回到里尔以后,将作品交给一位印刷商印了五百本,其中一半寄给了让娜。正如这位少妇因厌恶赌博而离开赌场一样,米歇尔由于多次碰钉子,觉得自己的手被巴黎文学界这个厨房弄脏了。几年以后,埃贡根据《心灵的天堂》故事情节谱写了一部音乐作品,但因无调性音乐还没有登上舞台而告吹。这时,米歇尔与埃贡夫妇的关系已经失和,他并没有马上得到这个消息。然而,这无所谓。很久以后,也就是在七十岁高龄的时候,米歇尔收到捷克斯洛伐克文化部的一封充满热情的信。那时,捷克斯洛伐克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来信感谢他把一位捷克爱国者的代表作翻译成法文。像看到一株枯萎的灌木又发出新芽,米歇尔感到非常高兴。然而,让娜已经去世了,尽管他不知道。
这年夏天的斯海弗宁恩,有几个星期的天气特别温润。埃贡不在那里。他去了西班牙,到最偏僻的地区去研究古代伊比利亚音乐。古代伊比利亚音乐是割草人、牧马人或孤独游人吟唱的一种旋律单调的歌曲。这种歌曲流行在罗马远征之前,比教会歌曲还古老,是随着部落迁徙从中亚流传而来的,源于茨冈人以悲剧性事件或传奇为题材的民歌。从时间上看,比文艺复兴时期的弗拉明戈音乐还早得多。但是,在这个以本地人为主体的国家,尤其在最偏僻的地区,这种歌曲早就被遗忘了,甚至在一九一〇年之前就没有人会唱了。有的地方在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偶然有一种忏悔歌像飞箭离弦脱口而出,音调尖厉。这是发自内心的歌唱,像喷泉突然喷发,经常是在旅馆附近的人群中唱给外国人听的。在加波尔山林,偶尔有两位年老的砍柴妇燃起篝火,唱着颤抖沙哑的歌曲。这种歌曲,似乎是已经过时了。在格拉纳达简陋的咖啡馆里,一个并不年轻的女歌手,嘴唇涂得红红的,唱着哀婉的曲调,如泣如诉,不讲究节奏,不讲究调式,结尾如同受伤的动物发出的嚎叫。巴黎一个民间歌手,叫德雷科吕兹,懂得当地语言,陪同埃贡去采风。米歇尔很快发现,让娜最激动的时刻就是收到信件。她急急忙忙地拆开信封,先心急如焚地看一遍,脸上便绽出了笑容,然后再一行一行地读,有时还高声地读给米歇尔听。米歇尔似乎意识到,在她与埃贡之间出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感觉,就像在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一片乌云。但是,让娜对他说的总是一片光明,没有丝毫阴影。
在棕榈别墅的时候,米歇尔就发现让娜的右脚踝骨部位有点肿胀。夏天的这几个月里,在从花园到海滨的路上,他看到让娜走在高低不平的台阶上,在沙滩上遇到一个坑或一段从海上漂来的木头,都非常小心。让娜解释说,她在回法国的路上发生了一点小事故,才延误了几个星期的时间,而米歇尔认为,正是埃贡成功留住了她。的确,他们在此期间回爱沙尼亚看埃贡的父母去了。让娜和埃贡自在德累斯顿结婚以来就没再看见两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