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灭门凶宅(第7/13页)

什么流窜犯来抢劫的时候还会换鞋?

另一组刑事技术人员也很快就给出了同样的结论。

这一组民警现场勘查的任务是在附近寻找还能使用的摄像探头。虽然现场区域附近没有摄像探头,但是细心的民警还是发现门房屋顶的拐角处安装了一处摄像探头。这处摄像探头直接对着门房的窗户,也就是说,有人在窗口逗留、询问、住店、缴费什么的,都会留下影像。这一处发现实在是非常有价值。经勘查,这处摄像探头连接在门房的电脑之上,可是民警对电脑进行勘查后发现,这处摄像探头的记录,到周二下午六点半的时候,戛然而止,也就是说,在案发之前,有人将摄像探头断了电。

因为采取的都是明线,所以民警很容易发现,摄像探头的取电电源是穿过屋顶和院外的灯箱连接在一起,再一起走线到室内取电的。有人如果在院外灯箱处切断电线,摄像探头也就停止工作了。民警不知道赵元为什么使用这么傻的办法连线,但是民警知道了为什么赵元旅社的灯箱会有移动的痕迹。

虽然灯箱上的灰层减层痕迹提示凶手戴了手套,提取不到任何指纹和DNA,但至少说明,凶手对现场的环境非常熟悉,对摄像探头的位置、连线情况都是了如指掌的。摄像探头的记录是到周二下午六点半,而之前的记录都还保存在电脑里,凶手没有破坏电脑,说明他有把握自己的影像并没有被储存在电脑里。没有到门房处“踩点”,熟悉现场环境,而且对摄像探头的情况很了解,那就必然是熟人作案了。

赵元的生活圈子很小,就在这个区域;凶手又是三个人。这两个限制性条件,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3

侦查部门随后分成了两组,一组对这片区域归属的数千人进行逐一摸排,另一组人则对这片区域仅有的几个公安摄像探头进行了观看。

很快,案件就出现了转机。侦查人员在区域路口的摄像探头里,发现了三个人同行的影像。虽然这个路口的摄像探头并不能反映出三个人是从外界进入这个区域,还是从这个区域往外界走,但是三个人同行这一特点,自然就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周二晚间七点半的时候,这三个人出现在了视频监控的视野里。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间点,既然凶手于当天晚上六点半断了监控视频的电,并且开始作案,那么七点半也差不多完成了全部的作案过程了。

更关键的是,警方通过三个人模糊的衣着状态和背影身形,很快锁定了这片区域里的两家住户。杨姓人家的父子——51岁的杨壮和23岁的杨天其,还有杨家对门邻居赵家的30岁的赵匡。这三个人关系密切,经常一起出入,游手好闲,吃喝嫖赌什么都做。尤其是有人反映,这三个人没有正式的工作,会在附近工地、医院接一些散活来维持生活。他们因为生活拮据,所以经常会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虽然还没有被公安处罚过,没有前科劣迹,但是口碑是很差的。

不过,一直与人为善的赵元夫妇对这三个人倒是很好的。赵大花反映,赵元每年制作的咸肉、香肠,经常会送给他们三人一点。最重要的线索是,这三个人,偶尔会在赵元不忙的时候,来赵元家里,在中心现场所在的赵元的住处打麻将,而赵元住处确实摆着一台自动麻将机。赵大花说,赵元这个人没什么爱好,就是偶尔会和朋友打打麻将。即便是有一些赌博性质,但是他们的筹码都是很小的,开一局牌也就一两块钱,打一下午,输赢也超不过一百,所以,不太可能是赌资纠纷。

不管这三个人出于什么动机去抢劫,他们三人同行、和死者家非常熟悉、偶尔会进出于死者家,凭这三点,警方就足以怀疑他们了。

傅元曼在身后的大屏幕上开始播放这三个人经过公安摄像探头的影像。画面中,高个子的赵匡一边走,一边把胳膊搭在了杨天其的肩膀上,而一旁的杨壮一直把手揣在裤子口袋里,低头走路。

“他们应该不是凶手。”凌漠自言自语道。

但是听觉超常的萧朗还是听见了,朗声说:“你咋知道他们不是凶手?”

“七点半如果作完案了,而行走步态很轻松正常,不符合犯罪心理学的观点。”凌漠说。

“那也许是装的呢!”萧朗说,“就几秒钟的影像。”

“所以我说‘应该’,而不是‘肯定’。”凌漠说,“凶手身上很有可能沾血,七点半的时候,天也刚刚黑,走在到处都是熟人的地方,没理由不去故意遮挡衣物上可能黏附的血迹。”

傅元曼站在讲台上,似乎没有听见凌漠、萧朗二人的议论,继续介绍案情。

警方在获取这一重要情报之后,立即采取行动,于案发当天晚上就把正在家里呼呼大睡的三个人控制起来了。在申请到搜查令之后,现场勘查人员对三人所属的两个家庭的住处进行了搜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