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3/4页)
应璟喜欢在街上转悠,学习用当地口音说“少点嘛”、“还有少吗”。
每次赶集,她都会去吃一碗老婆婆卖的凉粉。那是一种绿色的、用豌豆搅成的凉粉,装在竹的圆簸箕里,嫩墩墩的,一摇三晃,老婆婆飞快地用小刀打成片,抓一把到碗里,递给应璟说:调料自己放。第一次来吃的时候,应璟面对一桌子的调料无从下手,凉粉婆婆拿起她的碗,给她示范了一遍:先舀一勺切碎的泡菜,然后撒点葱花,接下来,捏起瓶子倒一点酱油,再来一小勺盐、一小勺味精,亮晶晶的花椒油是必不可少的,喜欢可以多来点,红红的油辣椒必须放,来上一大勺!端起来,筷子挑着搅拌两下,就站在摊子跟前吃。
那酸爽的感觉简直太痛快了!
一碗就够了,应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因为一会儿,指不定还要吃一个米粑,还要吃一个热包子呢。她跟村民一样,吃完了凉粉,再提起一个锡壶,倒一点粉水来喝,喝完,心满意足,付钱离开。
吃完了凉粉,她又慢慢逛着,去买一些蔬菜、水果和蜂蜜。
水果都是当季的,早晨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李子,圆溜溜的,带着一层果皮上的灰,装在背篓里。摊主热情地招呼:尝一个尝一个。应璟尝了一口,满嘴唾液分泌出来,真的很酸很酸,只好给个很抱歉的表情。她去买鸡蛋。鸡蛋放在地上,用稻草垫着,上面还粘着草叶和粪土。精心挑选几个,一个个装进随身背的帆布包里。她回去,要将它们一个个洗干净,擦干净,放起来。
集市上的蜂蜜,都是带蜂巢的。拿一个土罐子,把蜂巢夹出来,放进去。再盛上两勺子已经流淌出来的晶莹浓稠的蜜。她是这个摊子的常客,因为薄荷茶少了蜂蜜就不好喝。因为买得多,所以每一次去,养蜂人都会送一小块给她吃。
高山的太阳很毒,应璟发现当地人都不爱戴帽子,皮肤都很黑,但笑容鲜活。
后来再去逛市集,她也不戴帽子了。
春夏交替的时候,她收到了一个在路上辗转了将近一个月的包裹。
里面有一飞给她寄的书、小音箱,还有一些音乐CD。
院子里的樱桃熟了,满满的一树等待采摘,一串串红得像玛瑙的果子散发着果香。
花衣之前一再告诉应璟,她家的樱桃最好吃。应璟尝了,果真不假。但是这满树的樱桃,她一个人哪里吃得完呢?李玉帮她想了个办法,召集马活和小熊、曼丽过来,一个上午把果子都摘下来,满满两大筐。他们帮她拿到集市上去卖。
这是应璟第一次在集市上当卖家。她很兴奋:尝尝,尝尝。她也对每一个过路的人热情招呼。一有小孩子过来眼巴巴地打望,她就抓一把给他吃。有人来问:少点嘛?她也用本地话说:好嘛!曼丽喊:哪有你这样卖东西的!
两筐樱桃,很快就卖光了。
卖樱桃的钱,她请大家吃了一顿饭。
街上的馆子很小,门口挂着竹帘子,所有的桌子、椅子的年龄应该都有十五年以上,褪色,东翘西歪,油迹斑斑。但是菜式还挺齐全,凉菜、炒菜、蒸菜、豆花,都有。应璟还点了一些时令的野菜,竹叶菜切细,拌上麻油和酱醋,野竹笋炒火腿肉、马齿苋煎蛋,满满一桌子,还不到50块钱。应璟喊:老板,来几碗米饭!那边老板就提了一个蒸饭的木桶过来,满满的一桶饭,放在桌上,你们随便吃!
小熊说:姐姐,跟我们喝点酒嘛!
应璟说:不了。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旅馆来客人了,我一会儿就要回去了。下午要给他们做饭。
这两个客人,是到乡下工作的公务员。他们衣着简朴,话语不多,忙了一天回来,脚上全是泥土,拧开水龙头,洗了把脸。然后用手掬在一起,把水捧起来咕嘟咕嘟喝个痛快。吃饭的时候,他们和应璟闲聊,说梅雨村是条件不错的地方了。他们去过的很多村子,还没有通公路,需要步行或者骑马才能到。他们用手指着湖那面的山,很远很高的那座,那座山上,有村子,有人家,我们骑马过去要骑整整一天。晚上没有地方睡,都是在村民家穿着衣服,睡在地上。
他们在小旅馆住了两天,第三天天还没亮,就背起水壶,骑上马去下一个地方了。
两个月后,马活终于把给应璟做的铁皮热水器送来了。其实,就是一个四方的铁皮桶,内置一根加热棒,外面接一个进水管和一个水龙头。
他把它钉在墙上,然后从梯子上下来,抱着双手,用欣赏的目光注视了半天。然后对应璟说:这是我做得最大、最好看的一个。记住,要关了电再洗。
晚上,应璟把水龙头拧到最大,把头钻进倾泻而下的热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