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寻觅中国历史(第2/18页)
在中国提到江河,必然会想到长江和黄河,余秋雨先生自然也没有错过,只是他提到的不是长江、黄河,而是长江和黑龙江,并且将更多的笔墨留给了后者。长江的雄伟似乎已不需多加涂抹,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而之所以提及黑龙江,余秋雨先生将其归因于自己与河流的神秘缘分,特别是与黑龙江。他这样描写它,“(黑龙江)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这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黑龙江,一条神奇、美丽的北方大河,幽静地横卧在我国北疆,日夜不息地奔流,从兴安岭的群山走出,一路欢歌奔向辽远的鄂霍次克海。黑龙江在我国境内的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是我国第三大河,世界第九大河。其年径流总量达2700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珠江,也居于全国第三位。黑龙江水域辽阔,同长江、黄河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祖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她孕育了祖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二万年以前,黑龙江地区就有了远古人类活动的迹象。
黑龙江有两个源头:南源额尔古纳河和北源石勒喀河。两源在祖国神州北极漠河以西的恩和哈达握手、拥抱后,始称黑龙江。顺江而下,黑龙江沿岸历史遗存丰厚,古迹众多;风光奇美,如诗似画。畅游黑龙江,也可以欣赏到异域风情。
黑龙江流经的古城岛,是古战场的遗址,是当年雅克萨战役的清军大本营。在古城岛上,仍可寻觅城堡与炮台遗迹以及锈迹斑斑的箭簇。从箭簇上,我们似可闻听当年萧萧铁马声。收复失地、保卫疆土的勇士用鲜血书写了两次雅克萨战役胜利的捷报,正是因为雅克萨战役的胜利,才促成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才获得了中俄边界170多年的安宁。
黑龙江流经呼玛县境,呼玛县城是个美丽、幽静、有地域特色的小城。附近有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它和塔河县境内的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是黑龙江上游两个鄂伦春民族定居地,是了解少数民族风情的地方。过了呼玛后则是胡通镇,龙头山又展现在面前。状似巨龙探水的山崖,把一段美丽的传说讲给游人听……
相传,在远古时期,黑龙江并不叫“黑龙江”,而叫“白龙江”。那是因为有一条白龙住在这里,并不时地兴风作浪,给这里的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人们对此恨之入骨,可又没有任何办法。山东省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竟奇怪的生了一条小黑龙,可是姑娘的舅舅却把小黑龙视为一种怪物,趁小黑龙不注意,无情地把它的尾巴砍断了。因小黑龙没有父亲,就随妈妈的李姓,有些人叫他“秃尾巴老李”。被舅舅砍掉尾巴后的小黑龙就跑到现在的黑龙江边,发现这里的小白龙在兴风作浪,多年来发水闹灾。善良的小黑龙决心替乡亲们消除这个祸害,并且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勇敢的大战白龙,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把白龙赶走了。小黑龙还经常帮助乡亲们开垦荒地,负责管辖这条江水永不泛滥成灾,这里的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生活越来越美好,为了感激小黑龙的恩情,就把这条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黑龙江”。
在当地有这么一种说法:人们在江上乘船或打渔作业的时候,如果有险情出现,有人就会高声吆喝“船上有山东的人吗?”如果有人回答“有!我就是山东人!”马上就会风平浪静。据说原因是黑龙听到有老家人在,就会保佑。虽然这只是民间类似玩笑的传说,但也彰显了这条大江与山东的亲密。据考证,黑龙江原始居民与山东半岛上的原始人类有着非常悠久的渊源关系,公元前2000年,夏朝初期,龙山文化时期的山东半岛的农业传入东北,经渤海传入肃慎。帝舜25年(公元前2130年),肃慎氏来朝,贡弓矢,成为我们自豪的、永久性的历史美谈。
当然,黑龙江之所以被称为“黑龙江”,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其水流冲刷两岸具有大量腐殖质的黑土,并大量沉积在江底,使江水看上去往往是黑色的,再加上其江流蜿蜒、状如游龙的缘故。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黑龙江素有黑水、弱水、乌桓河等诸多别称,公元13世纪成书的《辽史》才第一次以“黑龙江”来称呼这条河流。可见,黑龙只是人们心目中一个英雄人物的化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