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提炼人性温度(第3/20页)
心理专家胡慎之指出,亲情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孩子正常人格形成的重要一环。而进行亲情教育,最重要的,是对家长的亲情教育,家长要首先明白什么是亲情,才能去教育孩子。把太多大人的个人的意愿放在孩子身上,或者要孩子违背自己个人意愿去迎合大人,这不是亲情。亲情是在孩子要成为自己时,父母能够坦然接受,给予足够的支持和空间。而从孩子这一面来看,亲情不是一种技能,它是人的一种自然能力,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受。它要求有一个氛围、一个环境来成长,所以,亲情教育是父母教育,有一对不懂感恩的父母,就很难指望孩子会感恩。萧伯纳有这样一句格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们。”亲情正如同我们手中的火炬,代代相传。余秋雨先生曾感慨“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觉得在这位老妇人的身上她曾经有过极奇美丽的文化的梦,所以我看到我的妈妈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的时候产生我的文化的某种使命感就是她这个梦,当然很短暂也很朦胧,但是在我身上有点实现,我也要对得起我的妈妈,所以我的很多事情都和这个有关……”
在灾难中,情感是人们得以重新站起、再次团结的重要因素,而亲情则是家庭的核心凝聚力。无论是在地震灾害,还是在其他灾祸之中,亲情永远是人们心灵和肉体的归宿。我们在灾难中看到了亲情所展现的最人性的一面。
当年,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背影》,以平朴的文字,洗尽铅华的笔调,将父爱情深原态原貌地呈现于人眼前,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如今,《背影》发表已经五十多年了,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仁”和“孝”是基本的家庭伦理。正如孟子所说:“幼而知爱其亲,长而知敬其兄”。加强亲情教育,培养孩子做人的素质,在实践中体验人性的本质,不仅是孩子、家长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社会,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奉献与回报无关,就像慈善与金钱无关。毫无利益的付出,才是真正的奉献。
——余秋雨
余秋雨先生认为,爱不能拘泥于父母之爱、亲友之爱,而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博爱。也就是对不认识的人也会由衷善待,对不干己的痛苦也会同样悲哀。
爱作为人类的一种美好情感,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亲情之爱、朋友之爱、异性之爱、社会大爱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爱,由于所爱对象的不同,情感的性质和表现方式也就有所差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真纯的情感去祝福所爱的人生活得幸福,并以自己的行为参与到这一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爱与对方的爱融为一体,在一个真善美的境界中,完成生命的升华与创造。
爱是人类的美德,爱与善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爱都包含着善良的因素。人们常说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颗善心是爱产生的最基本的条件。莎士比亚曾说过“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在这种善心中对生命自然会生出无限的爱意,去求得人的情感与外部世界共同建构起美好和谐的境界。余秋雨先生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善的承载体,因为点点滴滴的善才有了我们。我们应该来传递善良,传递大爱。在传递中,善和爱的火苗看似点燃别人,实则点燃自己。”
纵观上下五千年历史,司马迁受辱宫刑,奉献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王昭君出塞和亲,奉献出青春和亲情;韩非子被秦拘禁,创作出《说难》、《孤愤》。他们在奉献、传递大爱的同时,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收获了人生的真谛。他们也让我们明白了人类发展的真正动力——爱。它拒绝残暴,维护美好,它的力量有时能够变得非常强大,化干戈为玉帛,使邪恶的人受到感化也变成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无数次描述过爱的力量。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有这样一个片段: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取一块面包而被判在法国南部土伦苦役场服役十九年。结束苦难获释后的冉阿让在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惫困顿不堪,他推开了当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里哀的大门。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了冉阿让,并留他在此过夜,却不曾想,冉阿让竟然把教堂的银器偷走潜逃。当被抓回来的冉阿让站在米里哀的面前时,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冉阿让幸免再次被捕。感恩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来到蒙特勒小城后化名马德兰,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后,凭借自己一手办起的玻璃首饰生产工厂,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以慈善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