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烦恼将成为明日的笑话(第12/19页)

好呀,即刻向他要了几瓶,说如果有效的话,一定为他做香港的代理,推销到各地去。

回来,把双氧水乱喷在车上、房间、厕所、客厅,去到哪里喷到哪里,可以安心吧?往沙发一坐,哎吔吔,狗尿味又传来。

到百货商场,看见有人在卖一块铁,店员说用来洗手,异味全除。一块普通铁罢了,真那么神奇,示范给我看,先摸摸鱼,再用它洗手,果然见效。想到了,是铁质的道理,像我们吃完大闸蟹后用豆苗来洗手也能解除一样。对,对,一定是这样,而且是孖人牌厂出的,不会骗人,即刻大块小块买了一堆回家,左擦右擦。

但是,唉,狗尿尚存,想想,已经几年了,还是阴魂不散。很后悔没有听朋友的话,不去吃那顿饭,也恨死那个富商。过几天,要看精神科医生去矣。

如何成为专栏作家(上)

专栏,是香港独有的文化,也许不是香港始创,但绝对是香港发扬光大。每一家报纸,必有一至三页的专栏,这能决定这家报馆的方向和趣味,虽然有很多人写,但总能集合成代表这张报纸的主张。(蔡澜语录)

记者来做访问,最多人提出:“你吃过那么多东西,哪一种最好吃?”

已回答了数百回,对这些问题感觉烦闷,唯有敷衍说:“妈妈做的最好吃。”

其实,这也是事实呀。

更讨厌的,是:“什么味道?为什么说最好?吃时有什么趣事?”

味道事,岂为文字可以形容?为什么说最好?当然是比较出来。有什么趣事?哪有那么多趣事?

我已开始微笑不答了。

今天,又有一个访问,记者劈头就来一句:“你写了专栏已有三十多年,请你讲讲写专栏的心得好吗?”

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我很感谢这位记者,回答了她之后,在这个深夜,作一个较为详细的结论。

专栏,是香港独有的文化,也许不是香港始创,但绝对是香港发扬光大。每一家报纸,必有一至三页的专栏,这能决定这家报馆的方向和趣味,虽然有很多人写,但总能集合成代表这张报纸的主张。

认识很多报社的老板和老总,他们都是一览新闻标题之后,就即刻看专栏版的,可见多重视专栏。

专栏版做得最好的报纸,远至六十年代的《新生晚报》,到查先生主掌时期的《明报》和七八十年代的《东方日报》。

专栏版虽然有专门负责的编辑,但最终还是报馆老板本身,或者交给全权主理的总编辑去决定由谁来写。

《新生晚报》的专栏,有位明星,叫十三妹,她从六〇年开始写,到七〇年逝世,整整十年,红得发紫,每个星期收到的读者来信,都是一大扎一大扎的,当年没什么传真或电邮,只有用这个方式,与作者沟通。

十三妹的特色,在于她对外国文化的了解,那个年代出国的人不多,读者都渴望从她身上得到知识,而且她的文字也相当泼辣,左右派都骂,看得大快人心。

《明报》和《东方》的全盛时期,亦舒、黄霑、林燕妮、王亭之、陈韵文等等,百花齐放,更是报纸畅销的主要因素之一。

外国报纸,没有专栏,不靠专栏版吗?

那也不是,影响力没那么大罢了。他们的专栏一个星期一次,插在消闲中,没有特别的一页,也没那么多人写。成为明星的也有,包可华专栏是代表性的,自从他出现以前或之后,也看不到有哪个人可以代替。

说回香港,专栏版的形成,被很多所谓严肃文学的作者,批评为因编辑懒惰,把文章分为方块,作者来稿塞了进去就是,故也以豆腐块,或方块文字来讥讽。

但不可忽视的,是香港的这种风气,影响到全球华文报纸,当今几乎每一家都刊有此版。最初是新马一带,多数报纸把香港报纸的专栏东剪一块,西切一块填满,也不付作者稿费。

有一回我去追,到了槟城,找到报馆,原来是在一座三层楼的小建筑里面,楼下运输发行,二楼印刷,三楼编辑和排字。因受当地反华的影响,读者又不多,刻苦经营。我看到了心酸,跑上三楼,紧紧握着总编辑的手,道谢一声算数。

那个年代,到了泰国和越南一游,都遇同样的刻苦经营华文报纸,很多要靠连载小说的专栏,才能维持下去,而被盗窃得最多的,当然是金庸、梁羽生和古龙等人的作品,也多得亦舒的小说不少。

当今,这些报馆已发展得甚有规模,有些还被大财团收购,当成与内地经商的工具之一,势力相当雄厚,如果不追稿费就不行了。虽然只是微小的数字,至少到当地一游时,可以拿稿费吃几碗云吞面。

除了东南亚,欧美加拿大的华文报纸,都纷纷推出专栏版。当今懂得什么叫本土化,转载香港的已少,多数是当地作者执笔,发掘了不少有志于文化工作的年轻人,亦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