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心影(第7/11页)

今天的佛山陶瓷厂,依我看是民间艺术与专家精英艺术相结合的地方。可是还没见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中国民间的捏面人、塑佛像、制陶瓷等等的艺术家们,实在还有很多有待发掘的奥秘,专家学者们何妨暂时走出象牙之塔,观察和探讨一下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如能解决,我国的雕塑理论必能有新的创获。

六、西樵山

广东有两句俗话:佛山无山,南海无海。可是我们的佛山之游中竟包括了西樵山这一座真正的山,可见我们已经走出了狭义的佛山的境界,来到有山的地方来了。

我缺少对广东地理的知识,手头又没有地图可查。我依稀感觉到,佛山可能是广东的一个中等市,管辖几个小的市和县。因为,在经常陪同我们参观访问的本地朋友中,有一位南海市图书馆的馆长陈志东女士,按当地的习惯说法,应该称之为“陈馆”。南海市是否是一个属于佛山市的县级市呢?

这些猜想,不管正确与否,都是无关大局的。中国古人说:“名者,实之宪也。”这些猜想都属于名的范畴,不过是“宪”而已。西樵山却是“实”的,西樵山之美更是实而又实的。我在上面已经说到,此时的北方正是初冬天气,虽然还没有达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程度,但池塘已经结成了薄冰,屋里已经使用了暖气了。可是在广东,在佛山,却依然是阳春天气,杂花满树,群鸟飞鸣。我们的车子驶出了佛山市,真正领略到了广东的田园风光。马路两旁长满了低低的灌木丛,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一路都看到一丛丛紫色的花,万绿丛中一团紫,确实是鲜艳动人,引人瞩目,我们北方来的几个侉子,在吃惊之余左右打听花的名字,到头来也没有打听出什么结果。

我们的车一路开上山去,这就是西樵山。山不算太高,但山路上弯子也不少。山下的田野村舍一会儿出现在车的右边,但一转瞬间又忽然出现在车的左边,当然都是居高临下的。我事前就听说,石景宜老先生就诞生在山下某一个村庄里。此时,我遥望山下,但见烟雾缭绕,树影迷离,却说不出究竟在什么地方诞生了这样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教育的奇人。我继而又想到,在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诞生这样嵚奇磊落的人,又是事理之必然者。想来想去,我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汽车终于开上了山巅。所谓山巅,其实并没有什么云峰插天,鸟道蔽日,只是一片大平地。上面修建了旅馆、花园和其他一些设施,有点像庐山的牯岭。山顶上立着一座南海观世音菩萨站立的雕像,高达三十多米,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雕成的。谁要是想攀登上去瞻仰一下的话,要登几百级台阶。游人虽多,真正登上去的人却极少,可见攀登艰苦的程度。我们同来的人中,我是一个衰朽老翁,当然连想攀登都不敢想,其余的年轻人也都安于在下面徘徊,向上仰望。我见有人站在离台阶还很远的地方低头合掌,虔心默祷,表示对这一位以救苦救难的大菩萨的敬意。但是,我幻想,如果我真正登上去的话,我会看到别有一番境界,至少也会像杜甫登泰山那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没有打听,是什么人,由于什么原因,花费这样多的财力和物力、人力,选择了这个地方,修建这样一座上凌青天的观音雕像。我却无端联想到我在欧洲进几个著名的天主教大教堂的感受。我走进了哥特式的大教堂,里面设备并不豪华,毋宁说是相当简陋。但是,如果抬头向上看,就会看到在大堂极高极高的尖顶上有一缕阳光透过五彩玻璃窗流了进来。阳光到处都有,但在不同的地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这大教堂内部光顶上,衬托着堂内灰暗的背景,这阳光显得特别耀眼,光彩熠熠,带给人们特殊的涵义和感觉,不管你信不信上面有个天堂,你总会感觉到,这神秘的光明象征着什么;如果是信徒的话,当然就会在下意识或潜意识中感觉到,上面有一个光明的天堂。

现在,在西樵山上,这一座加上底座和山包恐怕要高达百米的、“离天三尺三”高的观世音菩萨的塑像,起到同西方哥特式大教堂同样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是信徒,看到这一位慈眉善目,好像用悲天悯人的目光下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随时准备着拯救他们于苦难的大海中,心里总会有一种异样的、温暖的感觉吧。至于我自己,我研究了一辈子佛教,但从来不是佛教信徒。我尊重世界上一切正大光明的宗教的信徒,也尊重他们的宗教。因为,我认为,人与人是不相同的。有的人有宗教需要,有的人就没有,绝不能是此而非彼,厚此而薄彼,宗教信仰是个人的问题,只要能帮助我们安定团结,就是好事情,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