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书的诡计和学术书的情感(第2/11页)

很多年过去之后,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年那些热忱的励志读物的信徒们,那些带病坚持工作,即便父母病重自己仍然坚守工作岗位的人(其实只是坚守前台之类的岗位),他们中的多数今天真的成就了一番事业,至少升迁得比别人快,而那些不易被骗到的人,那些坚守着契约精神的人,反而在事业上明显地落在了下风。

我想这可能说明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道理,在社会上讨生活,容易上当受骗的天性和一往无前并甘于自我牺牲的勇气比读书明理重要得多。而且,励志书的畅销说明了大范围的“社会非理性”大行其道,人们越是能够顺应这种非理性的潮流,就越容易过得更好。就像在信仰的世界里,无论大家信仰什么,只要你和大家保持一致,就很容易活得舒适;如果你非要耍点聪明,用理性来反思这一切,那么你也许是对的,但倒霉的也往往是你。

哈耶克的收山之作《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别看书名很吓人,其实通篇在阐释的就是这个粗俗的道理,只不过是从社会经济的层面来讲罢了。好熊为这事狠狠嘲笑过我,说哈耶克的几部重量级作品我都看过,却偏偏这么晚才想通这个无比简单的道理。

是的,这的确够愚蠢,也正是我的一大毛病:事情一旦和现实距离太近,我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抵触情绪,不时会出现一些理解障碍。我喜欢看一些和现实生活隔得很远的书,对电影和动画片也是一样,拒绝一切现实题材的作品。

4.

最近又有一本励志书流行起来,叫作《不抱怨的世界》,作者说他接触过很多领域里的成功人士,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少抱怨生活。所以作者认为“不抱怨”一定就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素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足以饶益众生的处世态度。

当然,这种信息从来都是木木第一个告诉我的,他说这本书还附赠一个套在手腕上的橡胶彩环,套上这个彩环就表示你决心加入“不抱怨”的伟大人生规划。木木希望我也去买一本书,也套上一个彩环,和他一起加入这个活动,彼此勉励。我很奇怪为什么木木会这么想,我每天自得其乐的,不应该给人爱抱怨的印象吧?

似乎在木木看来,一个足不出户的自闭症患者一定是个整天抱怨不止的人,但我懒得解释,只是满怀好奇心地问道:“为什么那本书的作者认为是‘不抱怨’的特点使那些人走向了成功,而不是因为他们已经功成名就所以没什么再可抱怨的呢?”

不幸的木木再一次被我问住了,但他很快反驳说:“你真是个爱抱怨的人,你就不能看到事情的积极一面吗?”

我真的不是故意为难木木,我有时也很希望被这样的励志读物骗上几次,为此我真的在浩如烟海的励志书柜台上仔细翻检过。翻检的结果也当真给我平添了几分自信:我是不是真的格外聪明呢,难道就真的没有一本书可以骗到我?

后来我发现这并不完全和智力有关,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被我的读书习惯害的。好比一个人苦口婆心地讲述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讲述科学与理性是如何靠不住,所以我们应该在某种神秘的感悟里寻找慰藉。这是真事,当时我立即想到了约翰·洛克在《人类理解论》里的一段话,不假思索地拿出来回答说:“如果我们因为不能遍知一切事物,就不相信一切事物,则我们的做法,正同一个人因为无翼可飞,就不肯用足来走,只是坐以待毙一样,那真太聪明了。”

5.

我不知道成功人士和“不抱怨”是否真的存在什么关系,但我发现他们大多具有易于受骗的资质——这似乎有点违反常识,但我发现事实真的就是这样,不是说他们更容易被人骗去身家性命,而是说他们更容易相信恭维话和美丽的预言。是的,在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比普通人更加缺乏理智,也缺乏冷静。并且,即便没有人如此这般地欺骗他们,他们也会自我欺骗,而且骗得很有力,很感人。

千万不要感到意外,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匡地被拘押了起来。这其实是一场误会,当地人是把孔子误认作一个名叫阳货的坏人了。匡人对阳货的仇恨很深,所以孔子的处境非常危险,这时候他说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这是以周文化的唯一传承者自居,说自从周文王死后,传承周文化的重任就完全落在我的身上,如果上天真想让这个文化断绝,我也没有办法,但只要上天还不想断绝这个文化,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