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背离:烧刀子(第6/7页)

冯小青本就善学,一听就双眼放光,饶有兴致地等着老尼念经给她听。只见老尼端坐闭目,双手合十,对着冯小青念了一大段佛经。老尼念完后,睁开眼睛看着冯小青。冯小青知是在考自己,当即也闭上眼,把那段经文从头到尾复述了一遍,谁知竟是一字不差。

此时,老尼面露惊异之色,随即又皱着眉,摇了摇头,转身对冯夫人道:“此女甚是早慧,命薄步寿,愿乞作老尼弟子;倘若不忍割爱,切记万勿让她读书识字,或许可得三十年阳寿。”也就是说,如果冯夫人舍不得让冯小青出家,又让她读书识字,那冯小青必定活不过三十岁。

冯夫人闻言大吃一惊,但她毕竟是知书达理又见过世面之人。她想,以冯家家境地位,冯小青一生都将顺遂无忧。这老尼仅凭一面之见就断定小青是命薄之人,定是故弄玄虚,不可深信。思及此,她也就稍稍宽心了。在送走化缘老尼之后,冯夫人依然一如既往地调教女儿,也不见有什么丝毫不妥。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借“靖难”之名夺下建文帝的皇位。而冯小青之父作为建文帝的臣子,曾帅兵坚决抵抗朱棣进驻南京城。待得朱棣登基后,冯家自然成了他的刀下鬼,并至诛连全族。彼时,十五岁的冯小青恰好随冯家的远房亲戚杨夫人外出游玩,这才幸免于难。遂于慌乱之中,与杨夫人一起逃到了杭州。

冯小青在杭州城中举目无亲,只得寄居于与父亲略有交往的冯姓员外家。冯小青在一夜之间从太守千金沦落为寄人篱下的孤女,命运转折得太快,使得冯小青一直沉浸在对双亲的悲痛和对自己命运未知的忧郁之中。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元宵节,冯员外家张灯结彩,好不热闹。而冯家大少爷冯通是个精通文墨的儒商,每年都会趁着佳节灯会大显身手,自制了数则谜语挂在灯上,让家人朋友前来猜谜。如此佳节,冯小青也不好独自闷坐屋中,也随着杨夫人出门猜灯谜。

突然,她看到一条谜语,随即就被吸引住:

话雨巴山旧有家,逢人流泪说天涯;

红颜为伴三更雨,不断愁肠并落花。

这首绝句体的谜面,正是对她的命运和心境的完美写照,不由地,她站在这灯前看得痴了。而冯小青异样的神情被冯家大少爷看在眼里,心中升出一股怜惜之情。

冯通见小青站着不动,就走近她,轻声问道:“小姐是否已猜中这则灯谜?”冯小青猛地被惊醒,见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不由得面上一红,低声答道:“可否是红烛?”

冯通含笑点头,赞道:“小姐真是好悟性。”冯小青听了,没多说什么,低着头地走开了。

几日后,杭州城内下了场春雪,而冯小青屋外那几树白梅恰好迎雪而放。冯小青见这梅花映雪,内心沉闷中突现一片晴朗。于是她拿上瓷盆,来到院中开始收集梅花瓣上晶莹的积雪,准备烧梅雪煮茶。

这时,同是爱梅之人的冯通来到小院准备赏梅。于是,两个爱梅之人就在雪地里梅树下不期而遇。两人一同拂扫梅雪,待得集满一盆梅花雪,冯小青就顺势邀请冯通进屋一同烧雪煮茶,冯通欣然同意。两人在那个雪后的下午,一起烧雪、品茶、聊着关于梅花的趣闻和诗词,真可谓情融意洽。

自那以后,冯通总是情难自禁地去找小青。小青也深觉冯通文雅知礼,善暖人心,是个不可多得的良人。自此,小青的屋中充满了欢声笑语,两人的感情也进展迅速,渐渐都难忍这样的暗中相会、日日相离。

第二年春天,冯通向父亲提出要纳小青为妾。冯员外对小青就颇有好感,加之冯通的原配崔氏婚后三年不曾生育,没犹豫就应允了他们的婚事。但崔氏对此耿耿于怀,却又奈何不得,只得暗中发狠。

小青与冯通成婚后,二人自此可以名正言顺地朝夕相伴,也就益发难离。冯通对小青的轻怜蜜爱,让她无比知足,满心以为自身劫难已过,从此就是幸福人生。

谁料好景不长,蜜月刚过,崔氏就难忍妒火,耍起她大少奶奶的威风了。先是对冯通的行动严加约束,继而又对冯小青的生活指手画脚。迫于崔氏的蛮横泼辣,和她娘家的财势,冯通只好一再让步,将小青送到孤山上的一座别墅中居住。

冯小青在孤山之上切切企盼冯通的到来,可是一去月余,一直没见到他的踪影。巧的是,小青的住处与宋代高人林和靖当年隐居的地方临近,这里仍留有当年林和靖手种的大片古梅林。小青面对这些看尽世间盛衰的梅树,不由暗叹自己的飘零凄苦。

过了数月,他们偶尔才能得片刻的相会,每次还要被崔氏派来的人打断。正是这样短暂的相会小青让每日过得都像是在梦中,然而好梦总难成,大多时候她都是一人独坐,忧郁自苦的。渐渐,小青也就茶饭不思,病弱恹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