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九日(第2/3页)

就像贝多芬,贝多芬晚年聋了,根本听不见声音,可他也能写出美妙的音乐。

音乐、绘画这些艺术,尤其是像凡·高这样的绘画,本身就是生活中没有的。

你在生活中听到的全世界的海潮声、伐木声、鸟叫声,那都不是音乐,客观的世界中,没有一样东西是音乐,只有从人心里流淌出来的音符才是音乐,音乐是纯粹来自音乐家内心的东西。贝多芬在耳聋以后,写出了《月光奏鸣曲》,写出了《第七交响曲》,他不需要听见什么声音,他也不需要出门去看月光,那些月光是在心里的月光,那些欢乐是在心里的声音。凡·高的画也是如此,这个世界就是他心里的样子,而不是他眼前看到的样子。我觉得这是我长大以后对艺术的最深刻的体会。

凡·高是一位生活中虽然悲惨,但是绽放出自己最昂扬的生命力的画家。我曾经在世界上好几个博物馆里看见过凡·高的画,包括我这次在纽约去MoMA——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也看到了凡·高的画。MoMA越往上的那些楼层我越喜欢,因为那里陈列的主要是印象派时期、表现主义时期的作品,往下的所谓现代艺术简直就没法看了。大概是在MoMA的五楼,有一幅凡·高的画,我通常是不爱给自己照相的,因为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但是见到凡·高的画,我还是非常认真地站在那儿,给自己和那幅画合了个影。凡·高给了我们所有做艺术的文艺青年以最深的影响和最大的鼓舞,纪念凡·高!

|华人首富李嘉诚出生|

今天说的这两个人正好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人,一个是充满了昂扬的生命力的艺术家凡·高,但他在生活中是一个失败者,彻彻底底的失败者;另外一个是非常冷静,在生活中非常特别、非常理性的李嘉诚。李嘉诚1928年出生,今天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他依然在工作,这是我们很多人特别不理解的地方,说一个人为什么有那么多钱了还要工作。这就是我们不能成为成功的、像李嘉诚这样的人的原因。我们有一点儿钱就要去旅行,就要到处去玩,躺在床上看书、弹琴,就不去工作。但是李嘉诚已经不只是为了挣钱、生存,只有他这种从小有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生活坚定不移的态度的人,才能做到这样,依然在八十岁的高龄还在工作着。

李嘉诚是香港这样一个市民社会成功的最典型的代表。香港是一个很怪的城市,当然这也跟它的历史有关,香港先是作为中国最不想要的地方割让给英国。大家知道,一个国家割让领土给其他国家的时候一定是选择最不想要的地方,中国肯定不会把上海割让出去,当年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给日本的时候,就是由于当时不想要台湾了,但后来觉得辽东半岛很重要,所以就又赎回来了。

当年香港割让给英国以后,从一个非常不重要的渔村,本身就没有什么真正文化传统的地方,变成了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城市。所以香港后来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香港的经济非常发达,但大学非常少,香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就只有三个大学和几个教会学院,这几个教会学校直到最近几年才升为大学。到今天为止,香港大概也就有七个大学,七百万人口的城市只有七个大学,大家知道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像广州都有数十个大学,非洲的一些大城市,像内罗毕、开罗等大学的数量都多得多。

香港一直是一个没有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的市民社会,但是这也让香港能够甩下包袱快速向前。大家知道,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如果存在大量所谓的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就像鲁迅先生曾经讽刺的一些大教授什么的等等,实际上是会给很多市民奋斗以及世俗发展带来阻力的。因为精英知识分子通常都会说你不能这么做,你得听我们的,我们是精英,我们是知识分子,我们是士大夫,但是由于香港没有这个精英阶层,所以一直是一个市民奋斗的社会。香港最初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地方,既没有资源,连淡水都没有,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香港是市民奋斗的社会。香港的每一个市民都在努力奋斗,包括香港的娱乐业经过长期奋斗,曾一度是全世界仅次于好莱坞的第二大娱乐中心。香港没有音乐学院,但是诞生了那么多优秀的作者和歌曲;香港没有电影学院,却诞生了世界前列的电影市场;香港也没有戏剧学院,却诞生了那么多好演员,在全世界都占有一席之地。

香港的娱乐业中也没有什么精英知识分子,不像我们这儿一个电影学院毕业出来的都觉得自己是艺术家,年纪轻轻地就称自己是艺术家。大家统计一下香港那些明星的文化素质,如果按我们这样的精英知识分子说,都算是没文化的,四大天王平均高中都没毕业,还有他们的导演等等,可是他们做出了那么好的作品,他们创建了那么好的城市。记得那是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去,站在九龙的大歌剧院那边,望向港岛的时候,我当时情不自禁地眼泪都掉下来了:“香港太伟大了,这是中国人,这是华人的双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如此伟大的一个城市!”香港是一个永远要靠个人奋斗的地方,香港人教育孩子,不像中国内地那样,说你要好好读书,你将来要怎么样等等,香港人就说你要奋斗,香港是一个靠打拼、奋斗的社会。他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举例说:“你看李嘉诚,十四岁就上街当行街仔。”“行街仔”是粤语,其实就是沿街推销的意思。也会举例说:“你看包玉刚十二岁上船跑船,他们都奋斗到今天。”香港的文化就是靠个人奋斗,奋斗成功了再把孩子送到英国去读书。所以香港人都会去学习包玉刚、学习李嘉诚、学习四大天王,大家来打拼,来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