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六日(第3/4页)
年就已经上台了,墨索里尼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十一年就已经统治了意大利。在这种背景下,威尼斯电影节创办了,并曾一度被法西斯控制,连奖杯都被称为“墨索里尼杯”。正因受纳粹影响,1938年到1942年的评奖并不为后人所承认。
因为战争,威尼斯电影节停了几年,一直到二战结束以后的1946年才恢复,“墨索里尼杯”被取消,1949年增设金狮奖。现在大家每次捧到金狮奖的时候都非常高兴,但现在没有三十年前幸福,因为三十年前,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差不多是威尼斯电影节最高潮的时候,也是世界电影的最后一个高潮期。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大师辈出的年代,差不多延续到90年代,电影节中经常会有伟大的电影,会有各种大师出现。所以到底是电影节捧红了电影导演,还是电影导演捧红了电影节呢?这个很值得讨论。电影节当然认为是它捧红了导演,所以它就非常自信,其实我坚定地认为是那些伟大的电影捧红了电影节,是那些导演的伟大作品帮衬了这个电影节。但是电影节自己往往很骄傲,它说你看谁谁谁都是我捧红的,我今天要捧这个,明天要捧那个。后来伟大的作品越来越少,电影开始走下坡路,电影节也就慢慢地走了下坡路。
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中,下坡路走得最厉害的就是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因为最早向商业化转向,大量的好莱坞电影都去竞争戛纳的红地毯,现在戛纳电影节几乎就是好莱坞大片的天下,是好莱坞大明星的天下。美国人现在也比较认可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美国人都很少听说过,柏林电影节他们也不知道。柏林电影节是比较政治化的,政治题材的电影很容易在柏林电影节得奖。威尼斯电影节向来以艺术为第一位,艺术再艺术,就是“艺术金刚”,一定不能向票房、向商业片低头,一定要把奖颁给那些特别艺术的、没票房的、小众文艺的那种电影。所以到今天,威尼斯电影节越来越走下坡路,影响力越来越弱。
威尼斯电影节是跟中国最友好的电影节,它的主席马克·穆勒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好,经常来中国、来北京。中国一共有五位导演七次获得“金狮奖”,这个记录远远超过戛纳电影节,戛纳电影节上只有陈凯歌导演和王家卫导演获过奖,而威尼斯电影节,我们五位导演的七部作品曾获奖,包括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同时因为这部电影,巩俐还荣登威尼斯影后,获最佳女主角奖;张艺谋导演后来的《一个都不能少》也得过威尼斯电影节奖。李安导演的两部很艺术但很不商业化的电影——《色戒》和《断背山》也都得了金狮奖,这个很难得。另外三位导演各得过一次,就是台湾的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台湾的蔡明亮导演的《爱情万岁》,后几部电影可能很多人都没看过,是非常非常小众的独立电影,也是威尼斯电影节一直鼓励的那种类型的电影。还有一位非常年轻,应该算是威尼斯电影节最年轻的影帝,就是当年主演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夏雨,当时夏雨还是个高中生,十几岁就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奖。后来我的第一部电影《那时花开》由夏雨主演,我们的海报上都写着“威尼斯影帝”夏雨、“巴黎影后”周迅领衔主演。
欧洲有各种各样的电影节,大大小小得有成百上千个,欧洲人特别重视文化事业,以至于在欧洲各国都有立法规定只要赞助文化事业,就可以抵税、免税,既然能免税,很多人当然就愿意去赞助文化事业。所以在欧洲成立一个电影节特别简单,你就写信给各种各样的文化精英,说我想成立一个电影节,我的主要方向是什么,就会有很多人给你赞助,你写一轮信下来,保证能收到几张支票。大家想想,一年才三百六十五天,这么多电影节,欧洲等于每天都得有电影节。以至于很多电影节小到什么程度呢?我曾参加过一个电影节,在法国里昂,结果到那儿一看,发给你几张电影票、几张餐券,每天都可以去那个饭馆吃饭,剩下的就是看电影,每天就只有一个电影商赞助,这就是一个电影节。大家经常说中国现在重复建设,这个电影搞节,那个电影搞节,报纸上有很多类似的批评,我觉得这个不是什么大问题,光欧洲电影节就有那么多。虽然威尼斯电影节稍微有点儿衰落,但是威尼斯电影节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分,这可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艺术大展之一,包括建筑、绘画、电影等。
我去过世界上几十个国家、上百个城市,我觉得威尼斯是最最美丽的一个城市。威尼斯不是像绍兴一样的水城,它是在海里长出来近一百二十个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