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二日(第2/4页)
北伐结束以后,中国出现了“四大军阀”,称为“四大集团军”,就是蒋系、冯系、阎系和桂系。蒋系就是黄埔系以及黄埔系周边的中央军,冯系就是冯玉祥的西北军,阎系就是阎锡山的晋绥军,其实力还不如冯系,桂系就是李宗仁、白崇禧的部队,桂系的实力是最弱的。实际上冯玉祥率领的西北军是当时最强的一支部队,冯玉祥不听蒋介石的,才导致后来连续爆发的战争,包括1929年的蒋冯战争、1930年的中原大战等。中原大战是民国时期最大规模的一场内战,双方出动了一百几十万大军,当时冯军全部上了前线,而且是反蒋军队里最能打的。在中原大战中东北的张学良坐山观虎斗,最后两边都争取张学良。
中原大战打得不可开交,冯军在陇海线前线归德,也就是今天的商丘这个地方,两次差点儿生擒蒋介石。现在我们很多历史课本中都没多写这个中原大战,都是一带而过,其实当时冯军的吉鸿昌、孙良诚等都非常骁勇善战。在陇海线前线,冯军、蒋军双方一天总共能发射四万颗炮弹,这个在当时很落后、很穷的中国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在8月13日讲过淞沪战役,淞沪战役是抗日期间最激烈的一场战役,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我军一天发射过两万颗炮弹,但这还不如中原大战时期一天发射的炮弹多。
冯玉祥学习了孙中山,学习了社会主义,学习了各种标榜先进的东西,特别关心人民,从来不穿那些旧式军官穿的靴子,大家看冯玉祥的照片,永远都是穿着士兵的衣服,老棉袄、缅裆裤,标榜自己跟士兵一条心。但实际上在冯玉祥的内心深处,他还是个封建大家长,他对手下的将领就跟他当营长的时候对那些兵一样,要打就打,要骂就骂,最后大家纷纷叛离了冯玉祥。中原大战最后其实不是蒋介石打败了冯玉祥,而是由于大批的主力干将叛离了冯玉祥,最主要的是“十三太保”排第一的韩复榘叛离了他。韩复榘本来是冯玉祥军中最能打的将领,也是第一个打到北京的,那最后韩复榘为什么叛离他呢?据说在一次作战会议上,冯玉祥说要怎么怎么做,韩复榘这时候已经是军长、省主席了,他说咱能不能这样,结果冯玉祥不但不听韩复榘的建议,还当场扇了他一个大耳光,而且让他到门口去和自己的哨兵一起站岗。你想当时韩复榘已经是军长了,下面都是自己的亲信和将领,让他到门口去站岗,在大太阳底下晒着,而且会议结束后大家都走了,韩复榘还一直在那儿站着,韩复榘的战士都哭了。正好这时候蒋介石来找韩复榘,蒋介石可比冯玉祥要现代、文明多了,娶了会说英文的老婆,信基督教。蒋介石说你看我对你多好,不像冯玉祥那么对你,咱俩像兄弟一般,我还给你钱,冯玉祥一分钱也不给你,你跟我干得了。
韩复榘一想也是,这冯玉祥一点儿不给我面子,还抽我大嘴巴,让我站岗,蒋对我多好,于是就离开了冯玉祥,跟了蒋介石。
当时中原大战打到最后的时候,冯玉祥打电话到前线,像吉鸿昌这样骁勇善战的军长都得跪下接电话,而且冯玉祥在电话里还要问:“吉鸿昌你跪下了吗?”吉鸿昌当着军部所有人的面跪在那儿说:“冯先生,我跪下了。”他们那个年头没视频,要是有视频冯玉祥估计得看一看是不是真的跪下了。在蒋系的部队里,大家管蒋介石都叫“主座”,不管蒋介石担任什么职务,都这么称呼。
而在冯系的部队里,不管冯玉祥担任什么职务,冯系的将领都管冯玉祥叫“冯先生”。那个时代军队还是很封建的,大家就只认自己的主子,就像三国的时候说的主公,现在听着有点儿像《上海滩》里的冯先生。大家都是那种“生是冯家人、死是冯家鬼”的劲头。
南口大战最后撤退时,刘汝明那个师殿后,走到大同的时候,前面打头的韩复榘、石友三都已经被阎锡山收买了。阎锡山对韩复榘、石友三说,五原那么小的城市,哪儿容得下你们十几个师,连部队的粮草都不够,干脆留到我们这儿吧,我给你们钱。于是韩复榘、石友三就留在了大同,假装归了阎锡山,其实主要是为了吃他的饭。刘汝明率领着最后一个师,已经打得衣衫褴褛,在路过大同的时候,韩复榘和石友三还去劝刘汝明,说你也跟我们留在大同吃他阎锡山的吧。刘汝明说我生是冯家人,死是冯家鬼,必须去五原。弄得韩复榘、石友三没有办法,说那这样吧,你到五原告诉冯先生,只要冯先生一回国,我们两个立即归队。现在我们留在大同只是想替冯先生省点儿粮食。所以这个冯家的军队完全就是那种封建制的军队。中原大战最后的时候张学良已经发了通电,东北军即将入关,冯玉祥的西北军必败无疑。其实冯玉祥当时还占领着西北五省,退回潼关以后完全还可以东山再起,不过他在西北只留了一个军,这个军就是后来抗战的时候非常强悍的一支部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军长叫孙连仲,抗战的时候号称“孙铁头”。西北军当时全军到前线打仗,就靠孙连仲一个军在西北剿匪,东奔西杀到处镇压西北“五马”,也就是马步青和马鸿逵的部队。最后冯玉祥给他发电报说,你开上前线,我们和张学良拼了,孙连仲不理解,给冯玉祥发电报说,既然我们东路军已经败了,那就让全军退回潼关,我们至少保有西北五省,可以再重新发展嘛。冯玉祥这个时候就露出了老粗的本来面目,那个浑劲儿就上来了,回电报说我已经没那么大耐心了,咱们胜则银马长枪,败则一拍两散,孤注一掷了。孙连仲没办法,最后一个军也调出潼关上前线。